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6 11: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
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
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
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拓展训练 C(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 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D(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A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武帝


魏晋 隋唐 宋明 明清
孔子
创造
孟、荀
继承
遭到
打击 董仲舒新
儒学“独尊”
正统思想佛道挑战
儒学危机三教合一
体系更新 新体系
理学形成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
新体系 一、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潮的背景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历史背景。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1、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阶级:市民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政治:专制统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4、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追求个性发展。思考?明清之际进步(批判)思潮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 李贽(1527–1602),号卓吾,
福建泉州人。明末进步思想家。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
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61岁削发为僧。 75岁被明政府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被列为禁书。有《焚书》《藏书》等多种。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
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
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材料二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
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续焚书》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否认孔孟学说的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材料三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焚书·何心隐论》(道学家: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北宋后,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行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自己涂脂抹粉。)材料二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理”应该用于关注民生,人必有私,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是人的自然权利。
男女应该平等。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材料三 “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从材料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否定“天理”的存在。 归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
李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
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道理(外在的)理(心)两(阴阳二气)水(1)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至圣论)的思想权威。
(2)反对传统礼教(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否定“天理”的存在。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D2、李贽自称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异端”,下列与此不符合的是
A.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B.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分
C.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
D.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C4、对李贽思想的评价(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局限性:
李贽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如其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仍坚持封建伦理道德,他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他不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与封建正统标准相对抗。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阅读材料,理解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一: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二: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
(1)世界本原:“气”
“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事物。
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
王夫之是怎样从什么角度去批判理学的?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
结合课本内容,分析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的,完成下列表格。道(理)在气先理在气中格物致知
唯心主义先验论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明夷待访录》……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原君》反对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①反对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认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③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④提出以“法治”取代“人治”。⑤主张“是非取决于学校”。⑥工商皆本。黄宗羲是怎样从什么角度去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文献资料 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倡导“经世致用”②呼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主张众治,反对独治。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文献资料 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所说的亡国与亡天下是一回事吗?不是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经世致用”1.明朝末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2.一些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提出的背景经世致用的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八股之害,甚于焚书”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3、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1、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顾炎武是怎样从什么角度去批判理学的?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阅读教材归纳归纳三大思想家批判思想。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反对专制暴君,限制君权强调社会责任,提倡经世致用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
民主色彩;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特点 材料一: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说:有道德的君子要学问渊博,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可能有反叛的事发生了。
材料二: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读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为人君之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命题。
(1)材料一中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主张是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没有。因为许多皇帝往往滥用繁刑,最终导致灭亡。主张:用礼治国可维持长治久安。材料二: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读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为人君之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命题。
(2)根据材料二,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 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
《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材料三: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 《明夷待访录》 )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上材料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3)材料三中梁启超为什么要秘密私印和发送《明夷待访录》 原因: 《明夷待访录》 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动员人们支持变法(或减少维新变法阻力)。 探究: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什么矛盾,预示着什么斗争即将到来? 这些思想所反映的矛盾和预示的斗争: 矛盾: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
斗争:预示着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①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②有利于求实、务实的学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④ 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积极意义:积极方面: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局限: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即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探究: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儒学的关系。 明清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启蒙运动把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天主教会,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它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博爱、平等,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系统的政治理论。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经济、政治、思想、外交)(1)顽固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早期民主思想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根);
(2)八股取士、文字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体系。
(4)闭关锁国阻碍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无法传入我国 法国启蒙思想家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的比较
(1)共同之处:①背景相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思想上:封建文化专制。 ②主张相同: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2)不同之处:①阶级属性不同:法国启蒙思想家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顾黄王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②作用不同:法国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B2、明清时期,思想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理学发展为心学 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
C.西学东渐 D.拜金逐利思想盛行B3、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A?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都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
A.孔子是“至圣先师”
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
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D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点是
A反理学
B有唯物主义思想
C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重视科技A4、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
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B巩固练习5、下列经世致用的思想中,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土地赋税制度改革
B、整顿吏治
C、司法制度改革
D、工商皆本D6、王夫之说:“知必以行为政。┅┅行可有知之效;┅┅知不得有行之效。”材料反映出王夫之的什么思想
A、精神与物质并存
B、无神论思想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自然界变化有规律C7.“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该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A.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工商皆本
C.“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D.土地兼并B8.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实质是
A.彻底否定儒学
B.对宋明理学的否定
C.摆脱理学僵化模式的束缚
D.把儒学改造成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C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正统:
5、冲击:
6、融合:
7、理学:
8、批判 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秦朝,“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7、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 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请回答:
(1) 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2) 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 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 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3) 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