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必修二(人教版)高二年级
时间
45分钟
教师
使用对象
高二学生
课题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课型
新授
一、教材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7章的第2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对以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三小节:第一小节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第二小节是《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第三小节是《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本节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生达到《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求,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第1课时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三个基本概念,学会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自然选择作用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使学生尝试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探究生物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尚不了解。在讲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教材中涉及到许多实例,学生大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昆虫的体色、昆虫的繁殖、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斗争等。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也已经知道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可能通过媒体或科普书刊,对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有所了解,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做好预习,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解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概念。
(2)尝试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培养学生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4)能阐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所取的数据,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学习策略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的形式进行。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基因频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以情景探究学习为主,桦尺蠖材料背景贯穿始末,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2、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阅读课本114—115页第一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种群?
2.如何理解种群?
阅读课本115页第二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基因库?
2.什么是基因频率?什么是基因型频率?
探究一 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方法一:通过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例1从某种群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10个。求A、a基因频率。
方法二:由基因型频率来计算基因频率:
例2上一种方法中我们计算出了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30%、60%和10%,请你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
跟踪练习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基因型Aa的个体占76%,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归纳总结】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
方法三:根据AA或aa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平衡公式):
P表示基因A的频率,q表示基因a的频率
p+q = 1,
(p+q)2=p2+2pq+q2=1
AA﹪= p2 , Aa﹪= 2pq , aa﹪=q2
探究二 哈代—温伯格定律
完成课本115页思考与讨论中的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有何特点?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呢?
2. 哈代—温伯格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例3 如果让上面例2中的个体自由交配,求其后代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思考下列问题:
1、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有哪几种?
2、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
3、什么是突变?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阅读课本118页,并完成下列问题:
1.原因:不断淘汰 变异的基因,积累 变异的基因。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改变。
(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阅读课本119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物种的概念:
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阅读课本119-120页思考并回答:
1、存在地理隔离的生物一定是不同物种吗?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课堂小结:
1.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基本观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板书设计】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七、观课评课记录
学科:生物
教材:必修二(人教版)高二年级
教学内容: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员:生物组全体教师
李红军:整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进行得非常紧凑,学生积极参与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各项任务,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刘玉梅:各环节的衔接很紧凑,过渡自然。选题典型,通过练习题总结答题技巧,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出规律,进行的非常自然流畅。
郭世玲: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
八、课后反思
1.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教师的认真倾听,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由情景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整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2.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引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首要是研读课标,吃透教材;其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动”起来,那将是对教师课堂把控能力的一大考验。
《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达标测试
1.生物学家从某个昆虫种群中随机抽样5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BB、Bb和bb个体分别为10个、10个和30个,则b的基因频率为
A.70% B.50% C.25% D.60%
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
A.6%? ??????B.12% ??????? C.60%???? ??????D.0.6%
3.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A.黄色×黄色→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籽西瓜
4.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5.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0℃的气温下生活力很差,但当气温升至25℃时,突变体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
A.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
B.突变是不定向的
C.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D.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6.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发生改变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因而进化缓慢
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8.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9.下列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分别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自然选择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⑥和②③⑤ B.①④⑥和②③⑤
C.④⑥和①②⑤ D.④⑥和①②③
10.下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繁殖代数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异类型。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4)若要增强杀虫剂的杀虫效果,则应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18张PPT。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性状水平基因水平以生物个体为单位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形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多数人摈弃。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预习自测1-5 CCCDD
6-7 CD学习目标 1、理解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学会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并通过讨论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 、知道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4、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概念:2、如何理解种群?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在自然界中,种群是生物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3、基因库 这些金鱼各自有自己的基因,共同构成了种群的基因库。它们各自的基因都是基因库的一部分。个体数目越多,个体间的差异越大,基因库也就越大。4、基因频率:5、基因型频率: 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在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例1: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解: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40% =30% +1/2×60% = 60% =10% +1/2×30% = 40%A =a ==纯合子频率+1/2杂合子频率= 60%(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有哪几种?
2、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
3、什么是突变?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㈢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经过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 物种的概念:2.生殖隔离:3.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物种形成过程种群小种群新物种发生改变基因频率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分类学上把只有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几个种群叫亚种。现代进化论解释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课堂总结:
以( )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 )的改变。( )( )及( )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中,( )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基因频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教学反思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分析实验,将课下活动与课上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体会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效果良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