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史书这样记载:“每旦听朝,日昃忘倦
(每天从五更起就驾临听朝,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隋文帝( )
A.通过宦官专权夺取政权建立隋
B.在589年实现了国家南北统一
C.统治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
D.奢侈浪费、用民过重
2.观察如图,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 )
A.以长安为中心
B.东南至涿郡,东北至余杭
C.共分为四段
D.沟通了三大河流
3.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颁布“推恩令”巩固统一
③重视农业,减免赋役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表明唐太宗( )
A.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C.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D.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6.诗人白居易曾用诗生动地描述了坊市制度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下列有关唐朝长安城
(平面图如图)
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城内有市、坊,且市坊分开
B.市为商业区,坊为居住区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
7.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8.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材料中的他就是( )
A.怀仁可汗
B.尺带珠丹
C.松赞干布
D.颉利可汗
9.“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是郭沫若先生在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而写的诗句,请问下列能够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是( )
A.写了《大唐西游记》
B.编纂了《金刚经》
C.主持设计建造了唐招提寺
D.主持设计建造了赵州桥
10.如图的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下列说法符合它的是( )
①隋朝的杰出建筑
②由李春设计并建造
③比欧洲类似的桥至少早建千年以上
④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奇葩,大多以那个年代的经济和政治为创作基础.如“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其诗豪迈奔放,想象力丰富;而“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其诗或气魄雄浑,或郁闷悲怆.据此请判断下列诗作中属于杜甫的是(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2.莫高窟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观察如图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我们可以发现莫高窟是我国哪一宗教的艺术宝库(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3.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使节来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5.“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是描绘隋唐时期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的少数民族。这一少数民族是(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16.两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下列四幅示意图中不能正确表达出当时民族政权并立状况的是( )
A.
B.
C.
D.
17.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如图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民族融合
D.宋代商业繁荣
19.如图是在宋代城市盛行的瓦子.瓦子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宋代文化的繁荣
D.士大夫的提倡
20.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节日的欢乐气氛( )
A.端午节
B.春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涂“A”,错误涂“B”,把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计6分)
21.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朝大运河。______(判断对错)
22.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______(判断对错)
23.隋唐之际,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了六诏,其首领被封为云南王。______(判断对错)
24.如图是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唐朝对交往比较活跃,已可以到达欧州、非洲和美洲。______(判断对错)
25.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思想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______(判断对错)
26.南宋将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______(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有重要发展,______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28.隋唐书法名家辈出,______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隋唐绘画艺术也高度发展,______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29.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宋都______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热闹非凡;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广州和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四、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三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
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科举制有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中未提及的唐朝最重要的另一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
3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材料二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材料四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重要史实;结合材料二,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
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回答,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怎么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
(4)从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史实中,你可以悟出哪些道理?
32.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材料二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前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的统治者善于用人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统治者”重用的宰相是谁?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格局最终完成于何时?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史书这样记载:“每旦听朝,日昃忘倦
(每天从五更起就驾临听朝,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隋文帝( )
A.通过宦官专权夺取政权建立隋
B.在589年实现了国家南北统一
C.统治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
D.奢侈浪费、用民过重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朝的统一.
【解答】由题干可知,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提倡节俭.故D选项不正确.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A选项不正确.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是在唐朝时期,故C选项不正确.
故选B.
2.观察如图,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 )
A.以长安为中心
B.东南至涿郡,东北至余杭
C.共分为四段
D.沟通了三大河流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大运河的有关内容.
【解答】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故ABD说法错误.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C说法正确.
故选C.
3.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颁布“推恩令”巩固统一
③重视农业,减免赋役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推恩令这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②,①③④所述都是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故选C.
4.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表明唐太宗( )
A.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C.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D.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有关内容.
【解答】分析题干,“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帝王与百姓的关系,百姓可以支持皇帝,也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说明唐太宗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故选A.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女皇武则天.
【解答】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故选D.
6.诗人白居易曾用诗生动地描述了坊市制度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下列有关唐朝长安城
(平面图如图)
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城内有市、坊,且市坊分开
B.市为商业区,坊为居住区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长安.
【解答】唐代长安城的布局.唐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城为方形,街道正直,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宫城不居于长安的中心;皇城位于宫城以南,是中央官员办公的地方;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故选C.
7.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武举考试可知当时皇帝是武则天.
故选D.
8.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材料中的他就是( )
A.怀仁可汗
B.尺带珠丹
C.松赞干布
D.颉利可汗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松赞干布的主要活动.
【解答】13岁的松赞干布即赞普位.即位后,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开始了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故选C.
9.“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是郭沫若先生在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而写的诗句,请问下列能够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是( )
A.写了《大唐西游记》
B.编纂了《金刚经》
C.主持设计建造了唐招提寺
D.主持设计建造了赵州桥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和日本的交往.
【解答】“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赞颂的是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C.
10.如图的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下列说法符合它的是( )
①隋朝的杰出建筑
②由李春设计并建造
③比欧洲类似的桥至少早建千年以上
④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建筑.
【解答】据图可知是赵州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的先河.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故选B.
11.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奇葩,大多以那个年代的经济和政治为创作基础.如“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其诗豪迈奔放,想象力丰富;而“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其诗或气魄雄浑,或郁闷悲怆.据此请判断下列诗作中属于杜甫的是(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形式诗歌的知识,重点识记杜甫的相关知识.
【解答】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的作者是杜甫,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复杂动荡的时代,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的作者是李白;
C、“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的作者是李白;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的作者是李白.
故选A.
12.莫高窟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观察如图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我们可以发现莫高窟是我国哪一宗教的艺术宝库(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考点】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敦煌莫高窟的相关知识.
【解答】图片内容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内的壁画内容,其中有佛像、飞天,这都来源于佛教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有一千多个洞窟,这些石窟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其他艺术珍品,因此,莫高窟也是我国佛教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
故选B.
13.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使节来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
【解答】鉴真东渡加强了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的交流.新罗使节来唐,促进了中国和新罗的文化交流.回纥族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不属于中外关系的历史事件.
故选C.
1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考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宋太祖.
【解答】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
故选D.
15.“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是描绘隋唐时期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的少数民族。这一少数民族是(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考点】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辽.
【解答】契丹族隋唐时期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因而题干描述的这一少数民族是契丹.
故选A.
16.两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下列四幅示意图中不能正确表达出当时民族政权并立状况的是( )
A.
B.
C.
D.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政权并立.
【解答】1125年金灭辽,后灭北宋,南宋建立,因而南宋不可能与辽并立.
故选C.
17.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解答】从东汉末年开始,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那时候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促进了民族交往和融合,这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南方先进,所以④错误.
故选A.
18.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如图这样一组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民族融合
D.宋代商业繁荣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商业发展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商标”“货郎”“纸币”“海船”,反映了宋朝时期国内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达,所以题干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故选D.
19.如图是在宋代城市盛行的瓦子.瓦子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宋代文化的繁荣
D.士大夫的提倡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对宋代娱乐生活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瓦子”又称“瓦舍”是宋代城市生活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都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休闲娱乐场所就日益形成规模.
故选A.
20.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节日的欢乐气氛( )
A.端午节
B.春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答】依据题目材料可知,题目诗句叙述了宋代的春节,在当时称“元旦”.
故选B.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涂“A”,错误涂“B”,把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计6分)
21.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朝大运河。 √ (判断对错)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大运河的有关内容.
【解答】这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符合史实的.尽管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个人享乐,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大运河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
22.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 (判断对错)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完善科举制的知识.
【解答】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始殿试,创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故答案为:×.
23.隋唐之际,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了六诏,其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 (判断对错)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六诏.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隋唐之际,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唐朝时,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就是唐朝时唐与南昭友好交往的见证.南昭是今天云南大理彝族、白族的祖先.
故答案为:√.
24.如图是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唐朝对交往比较活跃,已可以到达欧州、非洲和美洲。 × (判断对错)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
【解答】题干中的图片是《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读图可知: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故答案为:×.
25.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思想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 (判断对错)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白.
【解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思想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故答案为:√.
26.南宋将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 (判断对错)
【考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岳飞抗金.
【解答】岳飞抗金抵抗的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对南宋的进攻,不是反抗外国侵略.所以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有重要发展, 唐三彩 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 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
【解答】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有重要发展,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制瓷水平大大超过前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南宋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中国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称为“瓷之国”.
故答案为:
唐三彩;景德镇.
28.隋唐书法名家辈出, 颜真卿 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隋唐绘画艺术也高度发展, 吴道子 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考点】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书法家的识记.
【解答】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唐朝画家吴道子画技高超,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代表作品有《天王送子图》等.
故答案为:
颜真卿;吴道子.
29.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宋都 临安 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热闹非凡;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广州和 泉州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知识点,应把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状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临安商业繁华的程度,超过了北宋东京.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也有繁盛的夜市和早市.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宋朝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故答案为:
临安;泉州.
四、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三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
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科举制有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中未提及的唐朝最重要的另一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建朝代及其正式创立的标志.
(2)本题据材料考查唐朝科举制的作用及唐朝最重要的另一科举考试科目明经科.
(3)本题据材料考查科举制度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
【解答】(1)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所以说,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隋朝,进士科的设置是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
(2)由材料“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可知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是: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考试做官.由“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可知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是:为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升官的门路;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所以说材料二中未提及的唐朝最重要的另一科举考试科目是明经.
(3)由材料“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及“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可知“科举制度”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主要是:科举入仕是读书人的目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这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
故答案为:
(1)朝代:隋朝;标志:进士科的设置.
(2)作用:为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科目:明经.
(3)原因:科举入仕是读书人的目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3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材料二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材料四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重要史实;结合材料二,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
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回答,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怎么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
(4)从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史实中,你可以悟出哪些道理?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
(2)本题考查澶渊之盟.
(3)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关系.
(4)本题考查形式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答】(1)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大唐求亲,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密切了唐蕃关系,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中宗时期应吐蕃请求,金城公主入藏下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友好.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唐太宗针对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作出的评价,他不同意“贵中华,贱夷狄”这种观点,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没有区别,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也因此被少数民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2)由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判断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1005年,宋辽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由材料四“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由此可知,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辽、西夏、金议和.
(4)从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史实中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呈现出有战有和,其中和为主流,民族团结是主流,统一是主流.
故答案为:
(1)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正式会盟并建立会盟碑.开明的民族政策.
(2)辽,澶渊之盟.
(3)与辽、西夏、金议和.
(4)和为主流,民族团结是主流,统一是主流.
32.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材料二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前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的统治者善于用人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统治者”重用的宰相是谁?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格局最终完成于何时?
【考点】开元盛世;盛唐的社会气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开元盛世.
(2)本题考查曲辕犁和筒车.
(3)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答】(1)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前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
(2)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曲辕犁和筒车,唐朝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据材料“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故答案为:
(1)开元盛世;姚崇.
(2)曲辕犁和筒车.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南宋.
2016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