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2木兰诗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2木兰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6 09: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木兰诗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翻译全诗,能概括主要情节,分析这首诗的处理题材详略的原因。
2.
能举例分析木兰的美好形象;通过赏析民歌的艺术风格,提高记诵能力。
3.
归纳课文主旨,深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学法指导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讨论探究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主题;通过赏析民歌,提高记诵能力。
自主学习
1.完成资料卡
(1)《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2)本文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
的官署,负责
,“乐府诗”是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魏晋以后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做“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鞍鞯(

胡骑(

金柝(

策勋(

赏赐(

相扶将(

理云bìn(

pèi头(

扑shuò(


cí(

阿zǐ(

3.
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
根据时间顺序(或插图)划分情节,并翻译每一情节。
探究二:再读课文
这首诗歌详写了什么情节?略写了什么情节 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第二课时
探究一:细读课文
1.找找诗中描写木兰语言、动作等句子,分析木兰的形象。
2.木兰未必真有其人,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一位女英雄形象?
探究二:品读课文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拓展迁移
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你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吗?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我的收获
1.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的女英雄形象。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启迪?
22.木兰诗
自主学习
1.
①北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南北朝

音乐
采集民间诗歌
2.zhù
jiān

tuò
xūn

jiāng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时间顺序:代父出征(①、②)——征途思亲(③)——十年征战(④)——获胜辞赏(⑤)——归家团聚(⑥);插图顺序:木兰纺织(①)——木兰从军(②、③)——木兰征战(④)——木兰还乡(⑤、⑥)
翻译(略)
探究二: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这样处理题材详略的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子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子的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处理题材的详略,非常恰当。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木兰是一位勤劳、善良(孝顺)、机智、勇敢、淳朴的女英雄。举例(略)
2.木兰这一巾帼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探究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真,表明情势紧迫)
问女……问女……女亦……女亦……(问答,设置悬念)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嵌字,描写出木兰积极准备出征的紧张忙碌的情景)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旦辞……暮宿……不闻……但闻……(间隔反复,表明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表明木兰思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表明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也描写出木兰的矫健雄姿)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描写将士们在边塞作战的艰苦环境)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⑥段(排比,家人的动作表现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人带来的欢乐;木兰的动作充分表现了她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和细腻的女儿情怀)
第⑦段(比喻,讴歌了木兰的谨慎、机敏)
探究三:
例:这是时代的不公平,是妇女不平等地位的体现。在男权十足的封建社会里,即使是女英雄,充其量只能偶尔体现出与男人平等的荣誉(如征战沙场),但最终,她还得回到比男人低一等的女人地位上。
我的收获
1.代父从军
勤劳、善良(孝顺)、机智、勇敢、淳朴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