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主题:民主革命。
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
三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三大运动(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农民阶级
(1)实践:先后掀起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是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资产阶级
(1)实践:维新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其阶级局限性也决定了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3.无产阶级
(1)实践: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了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4.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①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②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从工人运动的失败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①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
②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③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3)从大革命的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
②惨痛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4)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获得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三、题型应用体验
论证分析(结论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考查形式看: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
2.从考查功能看:主要考查学生的联系实际、知识迁移、分析材料能力,以及对历史结论和史实的理解能力。
【典型例题】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和前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C.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表明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
【技巧攻略】
析题干―→找准题中观点“从城市的观点来看,注定要失败。”说明是与“城市中心革命论”相反的观点。关键词“枪杆子运动”遭到指责。
挖寓意―→与“城市中心革命论” 相对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枪杆子运动”说明工农武装革命运动。
构联系―→本质意图是考查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
明答案―→因此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故选C。
【针对训练】
1.“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第一种梦想是民族独立,第二种梦想则是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尚未取得民族独立,更不用说民主了,故A、B、C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人民希望和平与民主,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2.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
A.抗日战争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
解析:题干中《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召开过程中签订的,“示威运动”寓意是五四运动。
答案:B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国运动
1.“……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杨秀清等《奉天讨胡檄》)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阶级矛盾激化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自然灾害频繁 D.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解析:B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可以排除,C、D只是对材料反映的一部分问题的提炼,正是由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社会贫富悬殊,百姓流离失所,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起起义的爆发,故答案为A。
答案:A
2.《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并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原则,甚至连鸡犬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私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土地平均分配、剩余产品上交国库统一支配,而且包括鸡犬等禽畜,实质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
答案:B
3.下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解析:这是一个关于太平天国的网页,鸦片战争是历史背景,洪秀全是历史人物,《天朝田亩制度》是历史文献,再添加的应该是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
答案:B
4.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历史倾向。但从内容上看,两者也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其表现有( )
①不能对当时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具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与列强的矛盾,①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资政新篇》也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④符合题意。②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③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没有体现。
答案:B
5.有学者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把其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太平天国的“梦”是指( )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B.建立平均饱暖的理想社会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以暴力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本题内容上考查太平天国的纲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太平天国”这个称号已经反映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这一思想突出的反映在太平天国全盛期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政策筑梦”正是提出并构筑这个“梦”的意思。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
材料二 1856年发生的震撼太平天国的那场灾难……要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性在运动最初年代中就已经孕育于太平军的制度之中。政权要继续下去,就需要一种在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兄弟情谊,以刹住诸王之间的不和。但是兄弟情谊不久都被东王杨秀清的无情野心所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胜利”和“危机”主要指什么?
(2)归纳材料二中“那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
答案:(1)“胜利”指太平军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危机”是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2)材料认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太平军制度的缺陷造成维护中央领导的兄弟情谊被破坏,从而发生动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材料看到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变乱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腐朽思想日益滋长,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选择题
1.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英国侵略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
B.英国的侵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英国的侵略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克思高度评价英国侵略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主要原因是外敌入侵造成的民族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B
2.“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儿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皇帝吓得发了蒙。”这一歌谣,是在太平天国哪一军事行动中出现的( )
A.顺江东下,进军南京 B.北伐
C.金田起义 D.西征
解析:据“天津卫”“杨柳青”等,说明太平军攻打到天津近郊。
答案:B
3.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解析: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兴办学校教育在《资政新篇》中提到,但是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扰┟窳煨湓敢庀蛭鞣窖?埃?蔇项错误;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
答案:A
4.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等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材料表明( )
A.拜上帝教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教义
B.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其进步性
C.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D.向西方学习的不深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解析:“正名”是儒家思想,太平天国用它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出进步性。C项是干扰项,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主要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B
5.《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其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其分配土地的方法上,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具有反对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革命性。但是,它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又是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是无法实现的空想。所有这些都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答案:D
6.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丙同学: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的清政府,为近代化扫清了道路。
答案:C
7.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解析: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恢复发展小农经济,不利于中国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它的经济政策具有空想性,社会习俗改革具有进步性,故B项正确;它的社会习俗改革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愿望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习俗改革,无法推断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变化,故排除D项。
答案:B
8.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提出《资政新篇》
解析: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天京事变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突出表现。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少,人多则多分,人少则少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农民全年收获)除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将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资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佑施行,“钦此。”
——《杨秀清上洪秀全奏折》
请回答:
(1)材料一规定怎样解决土地问题?
(2)材料二规定了怎样的分配制度?
(3)材料三中“照旧资粮纳税”是一种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的太平天国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土地公有。
(2)实行一切产品归“国库”的平均分配制度。
(3)所谓“照旧资粮纳税”就是沿用清朝的旧制,向地主、自耕农按土地田亩数征收田赋。实质上是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4)说明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土地公有、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社会产品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太平天国只能根据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国家财政需要来调整和实行自己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