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年秋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课件+练习+专题整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6年秋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课件+练习+专题整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7 09:20:14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条主线: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大方面: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三大成果:一是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新时期。
二是港澳顺利回归。
三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二、重大历史线索
1.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国家
政体
1949年初步形成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4年正式确立
“文化大革命”期
间名存实亡
新时期逐步完善
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
商制度
政党
制度
1949年初步形成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1954年正式确立
“文化大革命”期
间陷入瘫痪
新时期逐步完善
1982年进入新的春天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民族
制度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954年宪法
进一步阐述
新时期逐步完善
2.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中国实现了民主与法制——一个纲领、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一个理念。
(1)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2)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一个理念: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法,这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条件日益成熟。
①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建交,中国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③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2)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主要依据:
①民族愿望和国家利益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②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国两制”的思想基础。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尊重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的利益,制定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4)意义: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能很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国两制”是用和平共处原则解决一个国家内部问题的好办法,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题型应用体验
概述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出题形式看: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学生从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的论据或结论。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2.从考查功能看:考查理解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顺推、逆推的合理性,逻辑性。
【典型例题】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  )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技巧攻略】 
析题干―→过去金门充满硝烟,而今金门老百姓在厦门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
挖寓意―→过去充满硝烟说明两岸关系紧张,“而今保守的估计,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说明民间交流加强。
析选项―→A项“放弃限制”的说法不符合材料,B项准确提取了材料的核心信息,C项与材料无关,D项只单独体现了台商,与题意不符。
明答案―→本题材料体现了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故选B。
【针对训练】
1.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解析:“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回顾了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等历史往事。“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记录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洗刷了近代历史上割地的耻辱,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C
2.“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解析:注意诗歌中的最后一句话“振兴中华同尽责”,这体现了海外华人愿意一起与大陆同胞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故答案为C。
答案:C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党的总任务是(  )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
B.革命胜利后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
C.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工业化国家转变
D.确定国体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总任务是使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答案:C
2.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B
3.“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弊病”可知这个制度应该属于政党制度,故D项正确;A项属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B项属于民族制度,C项属于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都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这样的色彩,反映出中央政府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
答案:A
5.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解析:从新政协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中看出,代表来自不同的党派、区域、团体等,来源具有广泛性,故A项正确;题中数据未列举中共代表的人数及地位,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何星亮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国社科院民族学
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的新闻稿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何星亮认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因素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1)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立的。主要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有利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各民族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3)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用: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和发展了民族大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
答案:C
2.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  )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解析:新政协第一次会议是在1949年,排除A项;“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体现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取消各民主党派,C项错误;进行基层选举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且与此无关,D项错误。
答案:B
3.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材料中的“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等信息揭示了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A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对这部宪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宪法的颁布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③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到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阶段 ④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③宪法的颁布说明我国要依法治国,但不能说明我国进入到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阶段。
答案:D
5.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的是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B
6.《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说: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正式确认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
A.1949年      B.1954年
C.1984年 D.1998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54年宪法中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B
7.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解析:毛泽东所讲的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需要其他政党的帮助,这一思想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
答案:B
8.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给这三幅图片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8周年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8周年”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全面。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异同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通过会议
背景
性质
意义
规定国体
相同规定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答案:
(1)
异同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不同点
通过会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背景
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保障在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性质
临时宪法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规定国体
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相同规定
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特点: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3)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