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6 10:5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散文。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文章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表面上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实际上作者是将这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那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三味书屋虽看似枯燥、呆板、压抑,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可感受另一番乐趣。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乐观的心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体会课文抒写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相关人和事的亲切怀念。
3.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教学重点】
1.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笔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三味书屋部分的理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新课伊始,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件出示“百草园”图,激发学生兴趣,或者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这样的导语开头。
2.由学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教师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课文选自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
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整体把握。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顺势导入。教师可以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本课时,引起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欲。
2.问题探究。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教学时可以撇开各种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
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②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3.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参考以下问题进行布置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百草园图像、三味书屋图像、鲁迅图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形貌,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生动。
2.配乐朗诵课文中描写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精彩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优美,激起学习兴趣。
3.作者鲁迅以及课文中提及的动植物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图像等。
2.作者简介
1881年9月25日,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出生于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周姓读书人家庭。那时他的祖父周介孚(1838—1904)正在北京候补,接到这个消息的当天,正好有个姓张的官员来拜访他,周介孚心里高兴,给鲁迅起名张,小名阿张。鲁迅正式名樟寿,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上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他一生用过一百四十几个笔名,但长期沿用的只有“鲁迅”,这个名字甚至掩盖了周树人的本名。
3.相关资料
——关于《朝花夕拾》及其小引
《朝花夕拾》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的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回忆散文,本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阿长与〈山海经〉》为其中二篇。该书1928年初版,现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八年级下册的课外阅读,我们还将专门介绍《朝花夕拾》全书。
《朝花夕拾》小引节选如下: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三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关于三味书屋(寿洙邻)
三味书屋,为我家全部房屋中的东配房,
( http: / / www.21cnjy.com )坐东朝西,早在前清嘉庆年间,我的曾祖峰岚公,购置此房,占地六亩余,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坐落地点在绍兴城东郭门内覆盆桥迤西。……“三味书屋”四字匾额。是杭人梁同书写的字,梁氏旧写为三余书屋,我的曾祖,改为三味,味字系曾祖补写,细看笔迹,与梁不同。考三余取义,《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若三味取义,幼时听父兄传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已忘其出于何书,至今查不着了。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前后(周冠五)
鲁迅童年时,在
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那时的塾规,每晚“对课”完毕才放学。课题由塾师按学生的程度,出对一字、二字、三字以至五字、七字不等。鲁迅在十二三岁时,已能对五字课了。当时有一个姓高的同学,既笨且懒,多次事前偷看
寿先生的课题,告诉鲁迅要替他捉刀。有一次课题是“独角兽”,鲁迅说对“四眼狗”。
后来寿先生果然出这课题,依次对下去,鲁迅对“比目鱼”。
寿先生说:“‘独'字不是数字,且含有‘单'的意义,‘比'字也不是数字,却含有‘双'的意义,可见用心之苦。”对鲁迅弥加夸奖。点到姓高的对课,他就对“四眼狗”。
寿先生非常生气,责问他说:“‘独角兽'是麒麟,‘比目鱼'是箬鲽,都是实在的物体,‘四眼狗'是什么东西?这是刻薄的骂戴眼镜的人,真是不长进!”这
时寿先生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这一番话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又有一次,
寿先生出题“陷兽入井中”,鲁迅对“放牛归林下”,这是出于《尚书》:“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工仗有据。可见天资颖悟,童年已自不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这节课的任务是:
一、
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
订正作业。
三、
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1.略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

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
6.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1.读书给了我学生时代生活的乐趣2.<千家诗>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比喻3.风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