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6 11:2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题
姓名:
学号:
一、字词、文学常识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
(1)风雪__
途(2)草长___
飞(3)___
草连天(4)周__
复始
(5)花香鸟___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大陆
物侯
观测
次第(
)  (2)选择
损害
剌槐
避免(
)
3.根据注音给各组多音字组词。
(1)落:(1)luo____
②lao____
③la_____
(2)差:①cha____
②cha___
_
③chai____
④ci___
_
(3)参:①can____
②shen____
③cen___
(4)衰:①shuai
②cui
4.文学常识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___。本文文体是:
二、阅读理解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
( http: / / www.21cnjy.com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融(
)
孕(
)
簌(
)
2、这个语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 B.自然现象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D.物候
3.本段有五六处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请搞出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下面。
(1)
(2)___
(3)______
 (4)____
(5)______
(6)_____
4.在"立春过后,大地渐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句中,"沉睡"与"苏醒"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5."各种花次第开放"中,'"次第"是按次序一个挨一个的意思,这句话隐含着_______________变化。
6.
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两种,每种各举一例。
(l)______。
(2)______
7.语段中划[
]的两个短语次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
8."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文中有何标志?请找出有关词语。
(l)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
9.这段文字选自《大自然的语言》。"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的语言"是一种比喻说法,它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把_____________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二段第②句与第③句间的句号可以改为分号吗?为什么?
11.与第①句中的“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等"字用错了的一项是(
)。
A他曾经访问过德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苏等四国组成同盟国
C.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地都是旅游胜地
D.因为魏、蜀、吴等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故历史上称此时期为"三国时期"
12.下列谚语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B.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C.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D.春雾雨,夏雾热,秋雾晴天冬雾雪
13.第二段文字主要在于说明(
)。
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之间的关系
B.劳动人民十分注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A、C两项兼而有之
14.给第二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
( http: / / www.21cnjy.com )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侯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文中哪一句话能说明"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用横线标示出来。
2.文中"活的仪器"是指第1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指的是
4.根据本语段文章的内容,解释什么叫物候学。
5.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6.第3段文字中所举事例从反面说明了选文的中心意思,即:
(三)
1.上文对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的说明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先主后次顺序
D
时间与空间结合
2.我国属大陆性气候,其显著特点是什么?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
4.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5.“逆温层”是怎样形成的?
6.一般说来,说明文对事物的说明方式是平实的,但有时也会运用生动说明的方式。试区分下列各题所用的说明方式(A
平时说明
B
生动说明)
①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经度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
③松鼠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下歇凉。(   )
④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是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
7.判断正误。
①“大自然的语言”这个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③“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9月11日上午,美国纽约、华盛顿突遭恐怖分子连环袭击,高达110层的摩天大楼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轰然倒地,估计死亡人数将达5万。”这段是生动说明。(

8.第④段中“例如秋冬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而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9.第④段结构上的特点是
10.第5段中,“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代什么?
三、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下段文字后做题。
我国的台湾省,地处亚热带,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充足,气候温暖,一年四季花儿常开,草木常绿。再加上台湾到处有花木茂密、绿草如茵的山谷,所以非常适合蝴蝶的繁殖和生长。据说,台湾所产蝴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名列世界之冠。有入做过统计,蝴蝶种类有四百种之多。A[其中独具特色、最为名贵的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娥阴阳蝶""兰屿黄裙凤蝶"等等,]拿"兰屿黄裙凤蝶"来说,它产于台湾兰屿岛,是凤蝶中最美丽的一种,后翅有大型金黄色的花纹,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珍珠般的光泽。这种色彩,耶狐蝶中独一无。B
[再如更为奇特的"皇蛾阴阳蝶",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但不像普通蝴蝶一样对称,而且翅膀的大小不一。]据说,在一千万只蝴蝶中才能发现一只,自然是"物以稀为贵"。至于"蛇头蝶",由于它翅膀上端长着蛇头一样的图案,所以称为"蛇头蝶"。C[它的翅膀张开,足有洗脸盆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堪称珍品]。
1.给文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2第二层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原因一结果B.概括一具体C.特征一用途D.现象一本质
3.文中介绍三种蝴蝶,请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种蝴蝶的主要特征。
A."兰屿黄裙凤蝶"的主要特征是______
B.'皇娥阴阳蝶"的主要特征是______
C."蛇头蝶"的主要特征是______
4.文中画"[
]"的A、B、C三句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____
_
B:_______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