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择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说课稿(说明文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教法与学法几个部分进行说课。21教育网
1、
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柯桢。文章从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说起,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又告诉我们物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它对农业到底有什么作用。紧接着告诉我们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的重大意义。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讲的是第2课时。作为一篇科谱小品文,文章在具有条理性的同时,也具有文学性。它摆脱了一般事理性说明文艰涩、难懂的性质、文章的语言准确严谨且生动优美,根据这一点我确定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二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以及编者的意图,我确立了下列目标。从知识能力方面来看:一是了解物候知识,二是初步了解说明文。从情感来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21cnjy.com
2、
媒体设计
媒体内容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教学作用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春夏秋冬四季动画
视频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问—解释
3
互联网
文章说明的几个问题
文本
巩固
归纳
2
自制
合作探究
文本
图片
除直观外,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探究兴趣
提问---说明---总结
10
互联网
揣摩语言
文本
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解释---归纳
8
自制
小结,课后作业
文本
图片
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结
2
自制
拓展延伸
文本
图片
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
5
自制
3、
教学设计
授课程序
教师活动
媒体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应用分析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四季美丽的动画,说出描绘的季节,明白大自然是有语言的。2、提示课题
播放插件,春、夏、秋、冬几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如:河水解冻,树木发芽,知了声声,黄叶簌簌落下,草木枯荣,大雪纷纷等。
学生认真看动画,与老师一块分析所描绘的季节,并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利用四季有代表性的事物,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点出课题。
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很快的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中。
合作探究
1、出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上节内容让学生巩固,引出探究问题。2、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片,让学生解决问题。肯定学生答案。3、引导学生复习说明顺序,分析本部分顺序以及全文顺序。
显示图片三月的古草与三月的海、四月的内与大连、天山山顶和山腰、现代和古代三月的长城。对于说明顺序的介绍。并验证了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学生首先认真读课文,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其次互相探它们之间的顺序。最后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让学生对于上节课的内容得以巩固,并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处理的问题。用直观的画面激发同学们的分析和探究兴趣。对于说明的顺序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激发学生分析和探索兴趣。对于说明顺序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够进行辨析。
揣摩语言
1、让学生比较文本内容与1、2自然段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2、引导同学们分析文本中几个画线词语的准确性。
出示了所拟定的开头和体现说明文用语严谨准确的两个句子。
首先用心读1、2自然段的内容。比较它与所拟开头的不同。明确原文的生动性。其次分析所给两句中画线词在文中的作用,体会它们的严谨和准确性。
通过大量的谚语让学生们对于物候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除此也掌握一些涵有物候知识的诗句。
节省了课堂用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们对出示的谚语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物候知识。
图文并茂的出示了有关谚语和含有物候知识的诗句。
认真看老师搜集的谚语,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了解所出示诗句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4、
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一个视频插件创设出大然然的景象,给学生以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在解决理清课文顺序时,我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这一个教学重点。在学习文章准确严谨、优美生动的语言时,我采用品读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教学中也有延伸拓展,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已所收集的谚语,并用物候知识分析其中的内涵,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与钻研科学的精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