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6 18:5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预习内容:
读准字音
风雪载途   
━━
记载
衰草连天   
━━ 等衰
连翘   
━━ 翘尾巴
观测   
━━
道观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差异
━━
差遣
━━
差劲
━━
参差
释词
次第:一个接一个的。
翩然(piān)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yùn):怀胎生育,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
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nì):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匿:隐藏。
衰草连天:形容秋天枯草连续不断、连成一片的景象。
风雪载途(zài):形容一路风雪弥漫。载:充满。
3.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又是什么?观赏图片。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语言?请同学们看前三自然段,然后回答。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题目就有这么大的学问,可见作者非同一般。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
( http: / / www.21cnjy.com )),浙江绍兴市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
2、速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1、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小黑板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试理出说明顺序。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四.文体阅读,合作探究:
1、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是事理说明文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4.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多少,要看需要。因为近海地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
5.说明方法归纳
五.品味语言
(一)品味说明语言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二)佳句赏析(第一段)
1、本段主要描写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按时间顺序
3、表示时间的词语:
立春过后
再过两个月
不久
于是转入
到了秋天
准备迎接
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炎热
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4.你最爱哪一句?并说出理由。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b“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c“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其中“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
准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六.总结:归纳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一)、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三)、找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四)、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五)、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七.拓展延伸
1.根据提示写农谚
2.诗中的物候
3.用物候的知识解释诗人的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八,结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走进大自然
观察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附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