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新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新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6 21: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 短文两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大意和作品意境。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1.体会两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1.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2.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对于古人那种旷达、闲适、沉醉山水、天人合一的心境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课时
 (设计者:   )
答谢中书书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二、明文意,读一封书信
(一)读准课文
1.自读,用笔画出有疑问的字词。
2.听读,注意字音,听清节奏。
提示重点字词:颓(tuí) 与(yù)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文言文译文五字法(留、替、调、补、删)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三)读出结构
1.本文写了哪些景物?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写作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2.引导明确,读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三、品语言,赏一幅图画
(一)合作探究寻找美
1.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中相关语句,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这里有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结合之美
2.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二)交流展示升华美
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美景描写出来的。
提示:结合所学《三峡》写景角度,说说作者是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的。
交流明确:仰视俯视平视兼顾;动静结合;晨昏结合;色彩变化等。
四、诵课文,悟一种情怀
(一)找关键句,悟作者情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优美的景语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引导明确:本文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推荐方法。
自背、互背,提示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感受作者在喧嚣的世界里难得的纯净和平和,我们无不为之陶醉、感动!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新课导入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地点是承天寺,在这一普通的时间和这一普通地点的交点上,站着一个不普通的人——苏轼。
首先简单了解苏轼的人生。
学生读投影:
●苏轼字子瞻,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苏家竟占三。
●随意写微博,篇篇都好玩。
看来,苏轼还是微博的鼻祖呢!我们现在就走进这篇85字的微博,好好地品玩他的文章的好玩。玩之前,我们先要清楚玩的三部曲。
玩的三部曲:
玩品闲趣→玩悟写法→玩赏情怀
二、译读
1.为了玩好,我们先要——读懂文意。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初步读准字音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要读得舒缓、柔和。
读好了字音、停顿、语速和语调后,利用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2.检测大家翻译的情况。男女生比赛翻译,翻译白板上黄色的词和句,女生优先。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用文中哪个字评价苏轼是什么样的人。
——“闲”!
三、品读
要品玩苏轼的这篇微博,我们先还得简单了解他写此文的有关背景,从而做到“知人论世”。
展示写作背景:
1079年,有人故意曲解苏轼的句子,诬陷他攻击新法,导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品玩文章,方法是“字斟句酌、读出自我”。请按照示例自行品读:
示例:第二句的“欲”字,有什么韵味?
“欲”就是——想要。
“想要睡”又表明还未睡,灵性如东坡,总有反观自己内心的生活习惯(板书:闲——习惯)。有此习惯,这一天不会这样就过去,冥冥中一定还有和天地的约会!幸好东坡没有睡去,不然世界就少了一段人类心灵史的记录!
预设示例:
——“怀民亦未寝”的“亦”,表现了张怀民也感觉到这么美好的月夜,苏轼一定会来约他共赏月光,所以他“亦未寝”,一直在等苏轼到来。
——“月色入户”的“入”好。不单只是张怀民在等苏轼,好像连月亮也在等待苏轼。因此“入”字写出了月亮在苏轼就要睡的那一刻,来邀约苏轼。
——“欣然起行”的“欣然”好。当时苏轼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却像一个老顽童一样,一点月光就让他高兴成了这样。可见,苏轼是一个很有闲情逸致的人。
——“念无与为乐者”也比较好,表现了苏轼非常快乐,想要和别人共同分享快乐。但他被贬官到黄州后,身边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所以从快乐中我也能看到他内心的寂寞。
教师补充:
●被贬黄州,身为“月光族”,却欣然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欣然曰:“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被贬惠州,欣然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欣然曰:“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小结:苏轼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并没有因被一贬再贬而悲凉,而一直总是这样的“欣然”,这是一颗多么豁达的心啊!那么,苏轼是怎么写出如此心境的呢?
四、玩读
1.齐读文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景物描写像哪一种画?蕴含了苏轼什么样的感情呢?
——水墨画!宁静、喜悦。
2.“盖竹柏影也”放在“水中藻、荇交横”之后,有什么效果?
——给人惊喜和恍然大悟的感觉。
明确:苏轼此处写景之妙,是因为他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有意的颠倒句子的顺序。
五、赏读
苏轼的奇思妙想,游过千年依然香。我们怎么才能同苏轼一样拥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呢?自由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由此段可以看出“闲”还是什么?
——苏轼把众人与他和张怀民做了比较,由此可看出“闲”还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投影展示:
●苏轼自评与他评
●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苏轼)
●苏轼以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所感,尽情歌唱出来。我爱苏轼,因为我爱我,爱如我一般的人们,爱我们平凡琐碎毫不宏大的生活。(林语堂)
苏轼的心就是一轮明月,让我们学习苏轼,永葆童心童趣,善于从身边平常事物发现美,欣赏美,书写美,为人类把美永远留住!今后的生活将会有更多更大的风雨,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选择一颗坚强乐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