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湖心亭看雪
1.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2.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情感目标)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章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思辨能力与分析能力。《湖心亭看雪》这样一篇写景优美、情感蕴藏得极深的小品文,对于当代学生而言,文中的美景可以较容易欣赏到,而文中深藏的“文人故国之思”是极难理解的。
1课时
(设计者: )
一、新课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江大潮,山水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
二、译读
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象并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拏一小舟(数词“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痛快)
④学生齐读课文。
三、疑读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四、研读
1.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这些问题中①、③、⑥相对容易些,②、④、⑤有一定难度。)
3.研读后明确:①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②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③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④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⑤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他次要。)
⑥通俗地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五、品读
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唆,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明确: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景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这种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可以结合插图讲解)
苏轼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即可理解为“白描”。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文中________处,理解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为题发言。
(提醒学生回头再看张岱生平注释,知人论世,特别注意: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明确:示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融情于景的段落思考)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叙事、写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源事而写情,源景而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七、延读
介绍相关书籍:张岱《西湖寻梦》、张京元《湖心亭小记》、余秋雨《西湖梦》……对疑读部分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
作业: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己的同桌。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湖心亭看雪
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