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1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新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1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新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7 09:2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和平之光
同学们,在我们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爆发过许多次战争。这里面,既体现了伟人们的丰功伟绩,也包含了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生命。所以,战争虽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都是人体绞肉机。正义战争的威力,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虽属两个极端,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体味真善美与假恶丑。走进这个单元,不同肤色、不同种类、不同民族的人,会为我们演绎人类的意志力、体能和智慧的较量。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本单元吧!
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横渡长江和解放南阳,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争。它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气势。
《芦花荡》通过诗化的语言、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英雄形象。
《蜡烛》是西蒙诺夫撰写的一则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蜡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坟头上的通讯,赞美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深切同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通过叙述聂华苓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47年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做学问一定要勤于思考、学会不懂就问。通过请教老师、翻阅历史书籍。上网查询、请教革命军人等途径,了解本单元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学习这些课文,要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段来迅速掌握文章大意,提高阅读课文的速度和质量。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了解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方法,并借鉴这些方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习课文中的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闻两则》                  2课时
《芦花荡》
1课时
《蜡烛》
l课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课时
《亲爱的爸爸妈妈》
1课时
写作
1课时
1 新闻两则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读写新闻的能力。
3.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培养阅读写作新闻的能力。
《新闻两则》是初中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新闻作品常识。同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乃至写作短消息的能力,从而既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法上,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采用此种学法,并举一反三,便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阅读、写作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课时
 (设计者: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了解新闻特点
1.美国著名的报业人士霍·格里利曾经这样说过:“为新闻欢呼吧!它是精选的自由卫士,是正义的利剑,是真理的灿烂阳光!”那么新闻值不值得被如此高地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
2.学生阅读并交流近日在报纸中看到的感兴趣新闻,初步感知新闻特点。(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归纳)
明确:①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②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④新闻语言:准确、真实。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新闻的初步认知来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新闻两则》中的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交流汇报,掌握重点字词
1.课前同学们针对自己预习的情况,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音、形、义)。
2.课上语文课代表对大家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总,带领同学们运用展台进行强化指导。
三、复述新闻,把握内容、结构
1.听读课文,筛选、概括出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六要素。
明确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经过:中、西、东分三路击破防线顺利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浏览文章,理清本则新闻的结构层次。
3.研究解决疑难问题:
为什么导语为一、二两句?为什么按照中、西、东路军的顺序进行报道呢?又是如何衔接在一起?
明确:第二句补充说明了渡江战线。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三路军的渡江情况。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且前文有衔接作用的议论,所以最后说。文势也由此掀起高潮。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主体部分第三层的第一、二句“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既紧承前文中、西路军,又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东路军。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学生运用多媒体中的作战图示,边演示,边条理清晰地复述本则新闻。
四、品析语言,感悟磅礴气势
1.揣摩叙述语言特色。
①新闻语言基本特点:准确、及时、简明。有人评价毛泽东的新闻语言豪迈恢宏,有个性,毛主席自己也要求语言有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请结合文章谈一谈。
②师生交流,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
③学生朗读本则新闻,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读出本文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特点。
2.探究议论语言作用。
新闻语言往往简明的叙述新近发生的事件,但本文在叙述的基础上,还穿插了一些议论性的语言。请你浏览文章,用波浪线画出议论性的语句,探究其作用。
明确:文中议论性的语言作用:交代了一定的新闻背景。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第二课时
五、自主学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自学提纲: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2.把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3.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4.品读,品味新闻语言。
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六、拓展迁移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如情感、学法等)。
2.学生再次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对本则新闻进行点评。(根据本节课所学得的阅读新闻的方法,从内容、结构、语言、目的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3.学生学习朗读新闻,争取做到舒展明快、朴实大方。
七、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简短的新闻,报道发生身边的新鲜事。(注意:要符合新闻的要素与结构)
2.阅读毛泽东军事新闻:《我军解放郑州》《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