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新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新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7 09: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阿长与《山海经》
1.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作特点。
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略结合的写法。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教学中应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可是对于问题的深度探究能力还比较弱,学生阅读量少,所以长篇课文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互相促进,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1课时
 (设计者:   )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就是长妈妈。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二、明结构,知事件
板块一:读准字音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自学本课的字词。
惊骇(  ) 惧惮(  ) 掳去(  ) 震悚(  ) 絮说(  ) 惶急(  )
疮疤(  ) 粗拙(  ) 孤孀(  ) 诘问(  ) 霹雳(  ) 辟头(  )
画舫(  )
板块二:了解文学常识
2.通过查资料,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
(1)本文选自________,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________集。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
(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________著作,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的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_,如刑天舞干戚,________……
板块三:把握重点事件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事?
①人们对阿长的称呼以及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
②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
③她懂得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说恭喜话吃福橘。
④教给我很多道理。比如: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⑤讲述“长毛”的故事。
⑥谋害了我的隐鼠。
⑦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前六件略写,买《山海经》详写。
三、明事件,知人物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真诚和善良
4.讲“长毛”的故事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受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 愚昧 淳朴
教师小结: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但又真诚善良,淳朴的人。
四、明精华,悟感情
思考:从文中哪些事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阿长的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对于阿长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
尽管阿长在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逐渐淡薄了”;
知道她谋害隐鼠后,从此“完全消失了”;
为我买来《山海经》,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
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发生空前的敬意——逐渐淡薄了——完全消失了——产生新的敬意
五、明感情,悟写法
1.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几乎都在数落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她,但是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把普通生活中的一个保姆写得栩栩如生,尽管阿长有好多缺点,但正是这样一个人,才显得真实、亲切、自然。我们才能从中看出长妈妈不虚华的、纯朴直率的美。
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格。这就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2.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提示: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3.文章为什么要叫“阿长与《山海经》”?如果改成“长妈妈与《山海经》”不是更有敬意吗?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名副其实。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著作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5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4.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量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具有双重眼光:一是“憎恶”“讨厌”,这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在具体描写中流露着同情与怀念,这是含蓄的。作者透露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有时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作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六、小试牛刀,描述人物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请讲述他(她)的一两件事,看谁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