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宫博物院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重点研讨描述太和殿的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揣摩语言,理解作者描绘太和殿里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1.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首先初中学生的空间概念不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虽然有前两篇文章做铺垫,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很关键。其次是农村中学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因此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的使用特点。
1课时
(设计者: )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故宫相关图片)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二、听读课文,参观故宫
1.从文中圈出行踪变化的词语、方位词语和主要的建筑物。然后完成故宫示意图,说说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
2.请同学们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故宫博物院》,用“这是一座________的故宫”的句式说说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请从文中找出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
话题研讨,读懂课文
活动方式:话题研讨式。
教师出示话题,学生自由选做,每人完成一个话题的学习任务。
话题一:请从“内容要点”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
话题二:请从“作者行踪”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
示例:文章内容先总说后分说,从南说到北,重要景点太和殿由外而内地说,全文内容有详有略地说。
三、重点研读,习得方法
1.从“结构层次”的角度来看文章中的若干“段式”。
【例段一】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简析】
上面例段分为两个层次,显示了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写段的结构模式——先说明,再描写——略作说明。说明是平实的,一句话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概说得很清楚,描述是生动的,几句话就能将事物的特点表现得生动具体。
这叫“说明+描述”。
在上面的这个文段中加了两条短竖线,它标示出竖线之前是说明,之后则是紧扣说明对象,以突现太和殿“色彩鲜明,雄伟壮丽”为中心而进行的描述。
在运用这种模式时,处理好“描述”甚为重要。说明文中的描写不同于记叙文或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不要求尽情地渲染,也不要求着意的抒情——需要的只是客观、准确、适度。
【例段二】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简析】
这一个段落也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以列数字方法为主的说明内容,具体而概括地从整体上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落的雄伟壮观,第二层则是用评赞的语言点示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叫“说明+评赞”。
这种结构形式用法普遍。它用评说、评介、点示性的语言进行评赞,点出事物的意义,揭示事物的价值,升华人们对景物、事物的认识、在表达上有着很好的实用效果。
由于有了评赞,对事物、景物的说明过程也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情感氛围。
【例段三】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简析】
在写游览、参观的说明段中,是可以流露出一定的情感的。而表达这种情感的较好的方式,则是表达观感。上面这个段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说明,是介绍,第二层就表现出一种观看了事物之后的感受。
这叫“说明+观感”。
说明中的“观感”变换了说明的角度,好像已经不再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说,而实际上这种“观感”是从侧面表现说明对象给人的美好感受,就好像记叙文中侧面描写一样。
观感——表现了说明对象的艺术影响力,活跃了说明段的结构,又适度地表达了情感,它的作用不可小看。
2.从“部位切割”的角度来看课文中的一种主要段式。
【例段】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简析】
上面这个段的写作构思模式,叫做“分解说明”。
从在文中的标记可以看出,这个段落将“大殿”按部位进行“切割”,“分解”成四个部分进行说明。
分解说明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说明手法。即“有意”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划分”,一处一处地说,一块一块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从而达到既说明了景物、建筑物、立体或者平面的事物的某个部位的重要特点,又整体地展示了它们各自的风貌。
《故宫博物院》从全篇文章看,就是典型的“分解说明”。从南到北,依次简说故宫博物院的如下重点部位:天安门——端门——午门——金水河——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这样的就是一处一处地说,一块一块地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说。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典型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条理性极好。从说明的技法来看,即使是文中所介绍的重要“景点”,作者也是在进行着分解说明——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区域”,一处一处地进行说明。
如对“故宫”进行“分解说明”: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如对三大殿的台基进行“分解说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由此看来,分解说明主要用于对整体的静态的事物特别是建筑物进行说明。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分部位、按结构、依特点进行分解说明;分说的各部分内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分说的各部分内容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四、运用方法,有效训练
任务之一:学习用“方位切割”的视点去分析介绍建筑物或景点之类的说明段。
如:对下面说明段进行层次划分并说明理由。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教师还可以引导类似短文进行阅读训练。
任务之二:用“说明+描述”的方法学写生动的说明段。
【学写】
①小桥 ②山景远眺 ③小小地球仪 ④可爱的____________
(教师在教学指导中注意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即席评点。)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作者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文章条理清楚,“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顺序:参观顺序,由南至北
详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