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4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新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4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新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7 09: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落日的幻觉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本课从文本自身来说,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本课接近生活,语言生动,针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应该容易调动积极性。但文中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对于他们来说学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端正,能做好课前准备,主动学习的热情普遍较高,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基本技能强,只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作好课前预习,通过赏、析、品、悟,相信他们能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掌握本课知识。
1课时
 (设计者:   )
一、看一看,进入情境
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二、读一读,提取信息
1.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预设:①落日会产生哪些幻觉?②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
2.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学法点拨:
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
②关注标志性词语。
③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4.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出示学法点拨:
①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②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三、说一说,理清顺序
1.明确事理。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日落时的景象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2.梳理顺序。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四、品一品,探寻美点
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学法点拨:
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五、写一写,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附教师的习作:
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