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5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新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5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新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7 10: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杜甫诗三首
1.感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况且学习文言文难免会有点枯燥。另外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的社会相离太远,这就给学生感悟诗歌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通过现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去理解、感悟课文。
3课时
 (设计者:   )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
1.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望。
对,就是望。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
2.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预设示例:
——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高大巍峨的。
——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是很神奇秀丽的。
——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小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形态,而且赞美了泰山的神韵。泰山是高大的,泰山是伟大的。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写出了一座形神兼备的泰山。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下面问题。
①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的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是什么样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诗人定睛细视,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④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这个誓言是什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投影出示背景,学生小声读一读。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学生讨论,预设示例:
——杜甫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他想登上泰山的绝顶,实现人生的抱负,体验“一览众山小”的畅快。
——从“荡胸生曾云”可以感觉到杜甫具有博大的胸怀,云在泰山的山谷中回荡,也似乎在杜甫的胸怀中回荡。与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轻时候的杜甫,想把自己变成一座泰山,供天下人仰望!
小结:的确,后来,杜甫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座泰山,他被后人誉为“诗圣”。诗圣,也就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北斗。
5.总结《望岳》成为咏泰山绝唱的原因:
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因为这种种原因和《望岳》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望岳》一诗就成为了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
杜甫,望岳,和泰山,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
学生齐声背诵《望岳》。
第二课时
三、学习《春望》
登上泰山的绝顶!登上人生的顶峰!这誓言,是杜甫铿锵有力的誓言,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盼呢。年轻真好!可是,人生不会总是年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为谁停留片刻。大唐王朝的国运在杜甫44岁那年发生了逆转,安史之乱爆发了!
投影:
安史之乱之后,756年7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诗人闻讯逃奔,不料为贼兵所俘虏,押至长安,757年四月才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其实,他当时不过是一个为太子看守仪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写于这年三月。
这首诗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备受称赞、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品读这两句,联系全诗想想——
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明确: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
点拨:有人评价这两句说“国破山河在”是说明了“无物”的状态,而“城春草木深”则说明着“无人”的状态。化用一句诗来说,诗人所感的时是“物非人非事事休”的离乱之时。
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投影:
“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杜甫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
在这样连绵不断的战火中,诗人所恨的别,既有可能是生离,也极有可能是——死别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怎么不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呢?
继续讨论第二问: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讨论后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小结:“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第三课时
四、学习《石壕吏》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石壕吏》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请同学自学诗歌,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略。
1.这个故事,是唐王朝平定叛乱的一个缩影,也是唐王朝末年官吏和百姓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话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试着找出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预设示例:
——苦在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听到儿子的死讯,母亲肯定是心如刀绞。
——老妇人心疼自己的儿媳妇。儿媳妇本来可以改嫁的,但是为了还在吃奶的孩子留了下来。
——她的苦还在于自己年老体弱了,却还要上战场。如果是和平的时代,老人应该是在家里享清福的。
2.如果你是那个夜捉人的小吏,在听到老妇的悲惨故事讲到哪里的时候,就会打道回府?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
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发展,而是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结束了。由此,我们推断老妇的讲述,不是自己娓娓道来,而是官吏步步威逼的结果。现在,我们把场景还原,合作朗读。男同学读小吏,女同学读老妇,老师读开头和结尾部分。
投影:
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生合作朗读。
按照我们刚才的朗读,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是,却显得拖沓繁冗,诗歌的简约之美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即使是叙事诗,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构思仍然是很重要的。诗人把老妇置于前台,而把小吏的活动放在幕后,诗圣构思的技巧,的确高超。
3.目睹这幕人间悲剧上演,诗人的心情如何?
——同情老妇人的悲惨遭遇。
——愤怒,对残暴官吏的不满。
明确:诗人在《石壕吏》里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官吏的批评指责,也有对老妇人的同情和赞扬。他天明登前途的时候,一定是百感交集的吧。
小结:我们看到,这三首诗歌写作的时代,横跨二十多年,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光。他没有像当初面对泰山时发誓的那样登上人生的顶峰,却一步一步滑向了社会的底层。写下《石壕吏》的这一年,失望的杜甫做出了人生中一个痛苦的决定,辞去官职,辗转到达了四川成都,开始了他人生中更潦倒的一段生活,却也开启了他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杜甫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1400首诗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国运,被后世称为“史诗”,也勾画出他一步一步攀升“诗圣”的巅峰的心路历程。
诗成为圣亦为史,杜甫,用诗歌把自己浇铸成一座圣像,矗立在大地上和后人的心田里。
而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
最后,让我们以郭沫若题在杜甫草堂上的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朝圣之旅!
投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