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地理入学考试地理
一、单选题:共30题
下表是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读表回答问题。
1.四种农作物中,适合于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不足
B.水分条件不足
C.水热配合不好
D.光照条件不足
【答案】
1.A
2.D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
600℃、3
400℃、4
500℃、8
000℃等积温线将我国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而鄱阳湖平原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地区,符合该地的农作物主要是①和②,故选A。
2.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全年降水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时间短,而农作物②的生长条件要求光照时间较长,故D正确。
【备注】考查中国的气候特征。
读我国(40°N~45°N)间某地区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3.甲地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高山草甸带
4.乙地可能有丰富的
①风能 ②太阳能 ③水能 ④地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B
4.A
【解析】
3.通过经纬度可知,甲地区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结合该地区的降水量小于400mm,不会有森林分布,可知其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故B正确。
4.通过经纬度可知,乙地大致位于我国新疆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我国地热能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我国西北地区的水能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不在图示区域。故A正确。
【备注】考查中国的自然带和资源的分布。
下图中,M与N之间、E与F之间是海区,N地附近有著名的河口三角洲,M、E、F的附近都有港口和东西向铁路。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5.关于M港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M港濒临海域属中国的内海 ②M港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输出港 ③M港的腹地是东北地区 ④M港附近泥沙淤积问题较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关于图中E、F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E港所在地是上海
B.E港所在地是青岛
C.F所在地是第一亚欧大陆桥的起点
D.F所在城市在陇海—兰新线上
【答案】
5.A
6.D
【解析】
5.根据经纬度可知,N地附近是黄河三角洲,M港口是秦皇岛,是我国以煤炭、石油输出为主的综合性港口,秦皇岛港的年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港,是全国第二大港口。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是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港。位于渤海湾,属于我国的内海,①②正确,故选A。秦皇岛地处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附近泥沙淤积很少。故正确选项A。
6.E港是日照,F港是连云港,连云港位于陇海—兰新线上,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故D正确。
【备注】考查中国区域位置分析。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问题。
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绿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7.D
8.A
【解析】
7.成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C错误;从宝鸡至酒泉途中,依次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水分逐渐减少,地带性植被由落叶阔叶林变为草原再变为荒漠,D正确。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B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8.酒泉位于甘肃西北部地区,地处干旱地区,荒漠面积大,农业生产规模小,未利用土地多,为风电基地建设提供了空间基础;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为风电站建设提供了风力基础;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小。故A正确。
【备注】考查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199元/斤。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9.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生长期长,少病虫害
C.年较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D.旱涝灾害较少
10.珠三角地区上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目前稻田已所剩无几,其主要原因是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 ②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③水稻生产用水量大,灌溉水源明显不足 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珠三角地区气候变干不适合水稻的生长 ⑤珠三角地区由于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答案】
9.B
10.D
【解析】
9.与其他水稻种植区相比,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积温低,作物生长期长,病虫害少,所以品质较好,故选B。
10.珠江三角洲水稻种植面积减小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①②正确,故选D。
【备注】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1.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答案】
11.C
12.D
【解析】
11.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及地理事物,可以判断A地区位于宁夏平原,该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比较旺盛,发展农业长期引用黄河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引起土壤的盐碱化,故C正确。
12.B处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故D正确。
【备注】考查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3.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4.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昆仑山脉
D.祁连山脉
【答案】
13.C
14.A
【解析】
13.由于自然带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水热条件(水热状况达到一定范围而不是确定的数值),因此各自然带的界线较为固定,不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A错误;根据图中针叶林的分布范围可知北坡林带上界比南坡高,B错误;根据其海拔及坡面特征可判断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冰雪带下界较低,C正确;南北坡山麓基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不同导致的水热状况差异。综上所述可以判断选项C正确。
14.根据其海拔及坡面特征可判断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故A正确。
【备注】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下表是我国某地连续三个月21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读表,完成问题。
15.从a月21日到c月21日期间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B.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C.该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c月
D.该地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短
16.许多地理现象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下列现象不是出现在b月的是
A.江淮地区适逢梅雨季节
B.非洲草原上的角马大规模南迁
C.华北平原正在收割小麦
D.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域风大浪高
【答案】
15.C
16.B
【解析】
1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a月21日到c月21日期间我国该地昼长夜短,b月21日昼长是一年中最大值,由此可知,b是6月,a是5月,c是7月。从5月21日到7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先向北移动再向南移动,A错误;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B错误;6月太阳辐射最强,7月气温最高,C正确;该地昼长夜短且昼先变长后变短,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1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b月是6月,此时,江淮地区适逢梅雨季节,华北平原正在收割小麦,南非好望角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大浪高;非洲草原上的角马大规模南迁出现在北半球冬季时,故选B。
读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7.图中A河谷地形所属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
B.背斜
C.地垒
D.地堑
18.图中B河段
A.含沙量逐渐增加
B.有凌汛现象
C.是明显“地上河”
D.航运价值高
【答案】
17.D
18.A
【解析】
17.图中A是渭河谷地,渭河谷地是地壳断裂岩块下降形成的,所以地质构造为地堑,故选D。
18.图中B是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增加,A正确;该段河流自北向南流,没有凌汛现象,B错误;下游河段形成地上河,C错误;河流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航运价值不高,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
【备注】考查地质构造及流域的分布。
在下面等高线图中,沟谷流水向东流。读图回答问题。
19.图中分水岭为
A.120°E经线
B.a线
C.b线
D.30°N纬线
20.马尾松为喜阳植物,图中最有利于马尾松生长的地区是
A.a线南坡
B.30°N线北坡
C.120°E线东坡
D.b线南坡
【答案】
19.B
20.A
【解析】
19.根据“沟谷流水向东流”可知,沟谷处等高线向西凸出,即图中b处,且图示区域等高线数值西大东小即地势西高东低,所以a处等高线凸向低值方向,地形为山脊即分水岭,故选B。
20.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是山脊,b是山谷。马尾松是喜阳作物,应分布在阳坡,即a线南坡,或b线北坡,故选A。
【备注】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1.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
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
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
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答案】
21.C
22.B
【解析】
21.①位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属于内流区,但不全是内流河,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A错误;②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B错误;③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C正确;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22.①②同位于地势第二阶梯,A错误;②到③由半干旱过渡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B正确;人口密度③大于④,C错误;⑤受地形影响,自然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备注】考查中国干湿地带。
我国东部主要的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201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度过了一个史上最炎热的夏季。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3.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两处明显错误,错误点及理由描述正确的是
①“台风”——一般形成于副高南侧 ②“温暖湿润的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③“我国主要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应在副高北侧 ④“副高控制下高温晴热”——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若副高处于图中所示位置时,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江淮地区进入伏旱季节
B.华北地区干旱缺水
C.青藏地区雪线位置最低
D.西北地区受寒潮影响
【答案】
23.D
24.B
【解析】
23.副高影响我国主要锋面雨带,高压气流的运动是顺时针方向,因此“暖湿气流”方向错误;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应该在副高的北侧,②③错误,故选D。
24.此时副高位于北纬20°—25°之间,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是6月。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A错误;华北地区还未进入雨季,干旱缺水,B正确;6月气温高,青藏地区雪线上升,C错误;6月,冷空气势力减弱,西北地区气温较高,几乎没有寒潮影响,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备注】考查中国锋面雨带的形成及影响。
读黄河干流沿线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回答问题。
25.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A.折线①
B.折线②
C.③折线
D.折线④
26.“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是图中黄河哪一河段的自然景观
A.源地—兰州
B.兰州—河口
C.河口—龙门
D.旧孟津—利津
【答案】
25.D
26.D
【解析】
25.黄河上游河段植被覆盖较好,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最大;下游河段含沙量仅次于中游。黄河源头至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旧孟津为中游,旧孟津至入海口为下游,所以④折线符合题意,故选D。
26.“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描述的是黄河地上河河段,即旧孟津—利津河段,故选D。
【备注】考查黄河含沙量的变化及“地上河”的形成。
2014年7月1日起,上海与重庆、成都之间“朝发夕至”的动车组列车正式开行。下图示意动车组列车运行线路。读图完成问题。
27.沪蓉(成都)、沪渝(重庆)动车组列车运行速度最慢的路段是
A.成都与重庆间
B.恩施与宜昌间
C.宜昌与武汉间
D.武汉与合肥间
28.上海至重庆的直达客运,受该动车组开行影响最大的运输部门是
A.内河运输
B.公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管道运输
【答案】
27.B
28.C
【解析】
27.沪蓉(成都)、沪渝(重庆)动车组列车运行速度最慢的路段是地形最复杂的地段。成都与重庆间,主要位于盆地内部,起伏较小,A错。恩施与宜昌间是巫山,山地地形,起伏大,B正确。宜昌与武汉间,武汉与合肥间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起伏较小,C、D错。故选择B。
28.上海至重庆的直达客运,动车的价格与航空接近,速度较快,受该动车组开行影响最大的运输部门是航空运输,C正确。内河运输客运量少,影响小,A错误。公路运输客运不适宜远距离运输,B错误。管道无客运,D错误。故选择C。
【备注】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读某地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问题。
29.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①18
m ②21
m ③36
m ④43
m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图中关于P、Q两点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A.P一定比Q低
B.P一定比Q高
C.P可能比Q低5
m
D.P不可能比Q低5
m
【答案】
29.B
30.A
【解析】
29.图中有3条等高线相交,等高距是10米。根据陡崖计算公式(n-1)d≤H<(n+1)d(n是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等高距)计算可知,陡崖高度大于等于20米小于40米,②③正确,故B正确。
30.根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可知,P的海拔介于40米到50米之间,Q的海拔介于60米到70米之间,所以P一定比Q低,故选A。
【备注】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综合题:共3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建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我国南沙群岛是南海上散布范围最广的珊瑚礁群。南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缺土地、缺淡水、缺土壤的“四高、一多、三缺”恶劣环境条件,南沙岛礁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上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2010年5月,海军南沙部队蔬菜生产生活保障项目——“南沙温室”建设正式启动。
(1)指出永兴岛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2)分析南沙岛礁种植蔬菜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
(3)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在“南沙温室”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原因:永兴岛是珊瑚岛,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岛上无河流、湖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降落到地表的水大部分流入海洋中。
(2)由于岛礁面积小,缺少土地;由于岛礁是一种石灰质的岩石,不利于成土,缺少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由于四周是海洋,岛屿面积小且石灰质岩石不利于储水,缺少淡水。
(3)“南沙温室”地处热带海洋环境,多台风、风暴潮、波浪等海洋灾害,以及高温、高湿、高盐容易腐蚀物质的大气环境,所以“南沙温室”建设中,注意抗风、抗波浪、抗暴雨、抗腐蚀等问题。
【解析】(1)根据永兴岛位置可知,该地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但受岛屿面积、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岛上淡水资源短缺。
(2)南沙岛礁种植蔬菜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可以从岛屿面积、土壤条件、水源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表述如下:由于岛礁面积小,缺少土地;由于岛礁是一种石灰质的岩石,不利于成土,缺少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由于四周是海洋,岛屿面积小且石灰质岩石不利于储水,缺少淡水。
(3)结合材料“南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缺土地、缺淡水、缺土壤的“四高、一多、三缺”恶劣环境条件。”分析可知,
“南沙温室”建设中应注意抗风、抗波浪、抗暴雨、抗腐蚀等问题。
【备注】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32.读“我国沿海盐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大盐场多分布在长江口以____________的沿海,试分析其原因。
(2)甲地是____________盐场,此处晒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海南岛的重化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工业走廊,试分析西部工业走廊发展重化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北 长江以北为沙岸,地势平坦,有利于晒盐;且北方沿海春季晴天多,气温高;风速大,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
(2)布袋 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3)海南岛西部地区有莺歌海盐场,可为化工提供原料,有石碌铁矿,可为钢铁工业提供原料。西部地区有优良海港和铁路线等,交通便利。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大盐场多分布在长江口以北沿海,原因可以从地势、天气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方面进行分析。
(2)甲是台湾布袋盐场,晒盐条件从降水、气温等特征进行分析,具体如下: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3)西部工业走廊发展重化工业的有利条件从原料、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表述如下:海南岛西部地区有莺歌海盐场,可为化工提供原料,有石碌铁矿,可为钢铁工业提供原料。西部地区有优良海港和铁路线等,交通便利。
【备注】考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省,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1
200毫米左右,大致以贵阳为界,以西的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以东的降水集中在冬春季节。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分布范围广,山川、河流、溶洞、瀑布众多,其中黄果树瀑布为亚洲第一大瀑布。此外,由于受到地壳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地质条件不稳定,目前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下图为贵州省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1)分析贵阳以东降水集中于冬春季节的主要原因。
(2)推测贵州省西部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季节,并从自然角度解释原因。
【答案】(1)贵阳以东地势向东北方向倾斜,冬春季节北方冷空气南下,受云贵高原(或地形)阻挡,易形成准静止锋,贵阳以东受此准静止锋影响,冬春季节降水多。
(2)冬季或冬春季。
原因:贵州省西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降水少(或冬春季受云贵准静止锋暖气团控制,晴天多,降水少);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保水;石漠化严重,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差;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多裂隙、漏斗,地表水下渗强。
【解析】(1)贵阳以东降水集中于冬春季节的主要原因从地形地势、锋面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表述如下:贵阳以东地势向东北方向倾斜,冬春季节北方冷空气南下,受云贵高原(或地形)阻挡,易形成准静止锋,贵阳以东受此准静止锋影响,冬春季节降水多。
(2)贵州省西部地区冬季或冬春季节水资源短缺,原因可以从降水特征、地势特征、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表述如下:贵州省西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降水少(或冬春季受云贵准静止锋暖气团控制,晴天多,降水少);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保水;石漠化严重,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差;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多裂隙、漏斗,地表水下渗强。
【备注】考查我国云贵高原的准静止锋的成因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