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遵循规律,稳步推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一、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1.复习规划不合理,出现超前或滞后的问题。
一轮复习时间一般是每年的九月初至次年的三月初。在这近半年的时间段里进行连续的、系统的知识梳理与整合。由于高二和高三之间隔着长长的暑假,如果在高二下学期就开始一轮复习,会使得学生在暑假很快就遗忘。另外,如果在高三一轮复习初期过于缓慢、滞后,很容易导致前松后紧,复习效果不佳。一、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2.复习过于粗放与泛化。
在一轮复习中往往注意到了知识的宽度,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深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有时候是在重复着高一和高二时的上课状态。
教材上的知识与高考命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高考命题的深化,教材内容已显肤浅。如果我们还像高一高二一样,围着教材做文章,将不利于学生思考的深入和对知识的内化。一、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3.课堂满堂灌,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
由于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应试指向和复习课特性,使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在目标上重知识,在内容上重容量,在方法上重讲授,但:课堂容量是否就等于学生获得?有了答题模板和答题技巧是否就等于学生有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观察和分析学生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地理思想的缺乏和地理能力的缺失才是造成学生不能流畅、全面和准确答题的根本原因。一、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4.复习内容主次把握不准,重难点不突出。
高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体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对复习内容把握不准的话容易舍本逐末。一、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5.选题和讲评时重视选择题轻视综合题。
选题时,选择题和综合题应合理搭配。两类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是不同的,对学生来说,综合题更让他们发憷。一、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6.题海战术,大水泡倒墙。
做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题目本身,而是为了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及地理原理,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做一定量的题目可以起到熟能生巧的作用,但如果题量过大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心生厌倦。1.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特点与规律
高考地理命题思想的转变:课本知识、“双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地理学科理论的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学科主干知识为主,抽样考查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二、把握规律,明确复习方向1.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特点与规律
(1)着眼于学科理论和学科思想的考查,着手于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高起点、低落点)
高考题的材料和情境往往非常新颖,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但这些材料和情境背后考查的地理原理和学科素养正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所必须要突破的。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拨云见日”。(2)在试卷结构、题型及题目难度设置方面仍保持基本稳定,试题的设计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选择题多设计为突出地理特点、兼顾主题内容并反映学以致用、思维过程与分析能力的不同难度的题目;
主观性的综合题的设计将更有助于展示考生的真实水平,多体现在基于区域的主题探究和案例分析的题目。(3)主干知识抽样考查。
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如自然地理五大规律、人文地理四大区位理论等都是常考和重点考查的。抽样考查说明试题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我们踏实备考,不猜题、不押题。
(4)注重四项能力的考查。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简而言之,高考试题特点:
表现形式——新材料、新情境+问题串层层推进。
实质内涵——主干知识+四项能力2. 高考地理网上阅卷的规律
①阅卷人员变动较大,但主要人员相对稳定。
②实际评分标准会在原参考答案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和区分度的评分细则。
③要点、关键词突出,地理术语使用准确,无错别字,逻辑清楚,条理性强,书写工整等,都是高分答卷必备的要素。二、把握规律,明确复习方向2. 高考网上阅卷的规律
④参考答案的本质:
◆一是地理基本原理及由此推理出的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型;
◆二是符合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三是符合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
◆四是对材料、图表等蕴含的特殊信息的应用。二、把握规律,明确复习方向【2016全国乙卷】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参考答案:
①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③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7(2)(总分10分)
标准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4分)
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3分)
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分)
补充说明: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4分)” 答出 “纬度高” 或 “气温低”,得2分;答出“食物供应量少” 或 “植物少”得2分。
“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3分)”,答出“适宜生存空间小” 得3分。只答出区域差异大、气候差异大、地形复杂,或有火山均不得分。
“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分)”,答出“冬季寒冷”或“生存条件恶劣(差)”得3分。二、把握规律,明确复习方向3. 以系统的观点来指导一轮复习,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
一轮复习的几种常见观点:
◆紧抓课本,夯实基础,落实双基。
◆强化训练,增加做题的数量和质量。
◆基础梳理、归纳提升、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益。
◆研读课标、考试说明和高考题,考什么就讲什么。
◆到边到沿,宁可多讲没考,不能考到没讲。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知识的应用。几点反思:
◆对于一轮复习,它应该包括哪几个核心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有何联系?我有没有孤立地看待某一要素?
◆ 对于这些要素,我有没有整体设计?
◆如何设计复习结构会更适合我及我的学生,以达到更优的效果?
◆我的反馈与评价的手段是什么?怎么使用?
◆面对复习过程中各要素的动态变化,我能否及时发现并及时协调改进?三、复习策略与建议1.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和进度。
潍坊四中2017高考一轮复习计划:
◆2016年9月1日——9月4日 收心考试 讲评试题
◆ 2016年9月5日——9月11日 复习《地球地图》(含微专题“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的判读”)、《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
◆ 2016年9月12日——9月18日 复习《地球的运动》(含微专题“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 2016年9月19日——9月25日 复习《地球上的大气》(含微专题“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 2016年9月26日——9月30日 复习《地球上的水》(含微专题“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 2016年10月1日——10月7日 国庆假期作业◆ 2016年10月8日——10月16日 月考、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含微专题“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 2016年10月17日——10月23日 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修一综合检测
◆ 2016年10月24日——10月30日 复习《人口的变化》(含微专题“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技巧”)、《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等级体系》
◆ 2016年10月31日——11月6日 复习《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含微专题“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农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 2016年11月7日——11月13日 复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含微专题“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工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 2016年11月14日——11月20日 期中考试(预留时间)
◆ 2016年11月21日——11月27日复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含微专题“交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二综合检测◆ 2016年11月28日——12月4日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微专题“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微专题“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技巧”)
◆ 2016年12月5日——12月11日 复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微专题“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技巧”)、《区域经济发展》
◆ 2016年12月12日——12月18日 复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微专题“区域调配意义类题目答题技巧”)、必修三综合检测
◆ 2016年12月19日——12月25日 月考(预留时间)
◆ 2016年12月26日——12月30日 复习《区域地理》
◆ 2017年1月2日——1月8日 综合检测,迎接期末考试
◆ 2017年1月9日——1月15日 期末考试
◆ 2017年1月15日——1月19日 期末考试试题讲评,布置
寒假作业
◆ 2017年1月20日——2月11日 寒假◆ 2017年2月12日——2月19日 收心考试及讲评、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
◆ 2017年2月20日——2月26日 综合检测及讲评
◆ 2017年2月27日——一模考试 综合检测及讲评,迎接一
模考试 2.突出基础,拓展原有的方法和技能,适度训练四项能力,强化“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和答题规范。
一轮复习仅仅是回顾和实践旧知识,更需要不断强化和更新旧知识,不断造就思维落差,才可能获得新智能。只有在不断发展和领悟中,获得惊喜,才会感受到一轮复习不是无谓的重复,机械的回顾。一轮复习需要在强化和更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感悟,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平时的典型练习题入手,训练学生主干知识和四项能力,让学生由初始的模仿转变为解题习惯。 四项能力是学生应备的学科技能,其中又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为首,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它包含三个不同水平层次:
第一层次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第二层次是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
第三层次是组织和应用相关的地理学科信息,形成综合性的解读。【2016全国乙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解题过程:
1.审题干,理清解题步骤。阅读材料,获取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比较横县与江苏、浙江气候条件的差异从差异中找出有利的气候条件2.解读材料,获取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信息。
材料: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茉莉生长条件:①喜高温;②抗寒性差;③喜光;④(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生长期降水要多);⑤土壤不能过湿(与降水和地形地势有关)。3.比较横县与江苏、浙江上述气候条件的差异。
茉莉生长条件:
①喜高温;(横县纬度更低,气温更高,高温期更长)
②抗寒性差;(横县不易受寒潮等低温天气影响)
③喜光;(横县雨季长,阴雨天气更多,光照较差)
④(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横县高温期更降水丰富)
⑤土壤不能过湿(与降水和地形地势有关)。(仅考虑气候,横县雨季长、降水丰富,土壤湿度很大;江苏、浙江梅雨期土壤湿度也很大)
4.得出横县比江苏浙江更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即答案)。√√√解题过程: 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3.注重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借助概念图、地理图表等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建模,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如,结合已学知识为下列几项地理名词建立联系:
①地球公转;②黄赤交角;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⑤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⑥四季;⑦五带。思考:
(1)如果上图和下图分别表示不同地点,则图中①和A的大小差异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2)影响某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有哪些?试利用两图进行解释。(3)在对流层,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比较晴天与阴天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并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4.设置微专题,整合重点知识,初步训练重要答题方法和技巧,适度增加一轮复习的深度。
微专题不同于二轮复习的大专题。它是针对一轮复习注重知识宽度和与教材顺序的一致性进行的适度整合,它的整合度及综合性明显低于二轮的专题复习。一轮复习微专题设置:
1.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的判读;
2.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3.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4.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5.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6.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技巧;
7.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农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8.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工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9.交通区位类题目答题技巧;
10.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11.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技巧;
12.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技巧;
13.区域可持续发展类题目答题技巧;
14.区域调配意义类题目答题技巧。【2016全国乙卷】36.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解题过程: 5.优化整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确保10分到手。2016年考试说明关于该部分的内容要求: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2016年考试说明关于该部分的内容要求: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012年)
(1)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2010年、2011年、 2014年Ⅰ卷、 2014年Ⅱ卷、2016年乙卷)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2013年Ⅰ卷、 2015年Ⅰ卷、 2015年Ⅱ 卷、2016年丙卷)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013年Ⅱ卷)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2012年、 2013年Ⅰ卷、2016年甲卷)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自然灾害与防治》常考五大题型
1.自然灾害分布特点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看整体(总):各月(或各地)皆有分布,分布不均;
②看较多和较少的部分(具体):主要分布在***;***较少。
③看极值(更具体):其中***最多。
2.自然灾害的成因类题目答题技巧:
自然原因: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分析孕灾环境。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的破坏;受灾体密度和防抗灾能力等。
3.自然灾害危害或影响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人员伤亡(地震、台风、洪涝、风暴潮、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
②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注意:不同灾害有差异,而且要仔细阅读题中图文信息)。
③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④影响类题目要考虑有无有利影响。《自然灾害与防治》常考五大题型
4.自然灾害灾情轻重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结合题中图文材料分析致灾因子的特点(如频次、强度、发生时间和地点、影响范围、次生灾害等,分析过程应包含对孕灾环境的分析);
②分析受灾体密度;
③分析该地区的防抗灾能力(如:是否有监测预报预警、应急预案、政府管理能力、防灾减灾工程等);
5.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加强监测;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各主要灾害的工程性防御措施);
③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制定法规、加强管理和制定应急预案、宣传教育提高意识等)。【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43.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参考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43.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图8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2016新课标全国卷3】43.
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4分)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3分)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3分)三、复习策略与建议6. 进行科学的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常用的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方式:
①作业;
②考试:单元过关检测、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③课堂提问;
④谈话;
⑤问卷调查。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
学习结果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也就是说,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在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的评分。这个理论与皮亚杰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根据学生总体上的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对学生的每个反应进行分类。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各个层次及其表现如下所示: ①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
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②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③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要点,但这些要点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④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问题的多个要点,并能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
⑤拓展抽象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总结
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遵循规律,合理规划,系统设计,稳步推进主干知识的复习和四项能力的培养,狠抓答题规范,进行科学的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感谢聆听!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