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断章》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组优美的意境,构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很好地承载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C.《雨巷》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错误》一诗中,诗人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解析:选C。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说法错误。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诗人戴望舒对当时刚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走过的江南的雨巷,________的雨巷,________,为他灵感的到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________,于是往昔在雨巷的足迹,________,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
①一条又一条,一程又一程
②也许他太熟悉雨巷了,太挂念雨巷了
③牵引着无数时光的故事
④便像梦一般飘来,涌来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解析:选D。注意上下语句的衔接与照应。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横线处句子的选择根据前面“……的记忆”“……朝朝暮暮”等词语判断,应选③“……无数时光……”;而第二个横线处的句子可根据后面“……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来分析,前面横线处的句子应当表达“多”之意,故选①;这样就排除掉了A、B两项。再根据最后一个横线后面的句子“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来看,②显然与此不衔接,故最后一个横线处应选④,因此答案为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家长既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伴随孩子成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终身老师。如何扮演好家长与老师的角色,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也使得很多年轻父母无所适从。
②关于人才的划分标准,人们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应该具备领导才能,全球思维等特点。
③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即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解析:选B。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①句中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最合适。②句说“有一点得到公认”,“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符合。③句中“莫衷一是”最合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之为“雨巷诗人”。
B.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雨巷”,那夜走过的林阴小道成了他的“雨巷”,那“雨巷”滴落到他的心底,濡湿了最柔软的地方。
C.回顾巴金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文坛而言,他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
D.要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应当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发展的政策,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解析:选C。A.句式杂糅,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人们”和“人们称之”杂糅,去掉“被”或“之”;B.“‘雨巷’滴落……,濡湿……”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在“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后加“的目标”。
成分残缺之宾语中心语残缺
宾语中心语残缺是指因谓语动词所带的宾语是一个复杂的短语,所以在表述时,往往只写了宾语的修饰语而没有写宾语中心语。
例1 (2015·高考安徽卷)具有自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错因分析] 宾语中心语残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后缺少宾语成分,可在其后添加“问题”。
例2 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错因分析] 宾语中心语残缺。介词“对”引导的对象缺失,应在“音像制品”之后加上“对”引导的宾语中心语“的人或单位”。
[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理清句子结构,注意谓语动词的搭
( http: / / www.21cnjy.com )配对象。如例1,“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一句中,谓语动词“解决”与“人力成本上涨”不搭配,此处缺少了“解决”的宾语中心语“问题”。
2.理清复杂短语的结构关系,注意宾语修饰语。若宾语的修饰成分复杂,结构关系复杂,在表述时,往往会只写了宾语的修饰语而没有写宾语中心语。如例2中,“对向未成年人出售……音像制品”一句,通过分析发现这是一个较长的介宾短语,“对”之后的文字都是宾语的修饰语,此句缺少“对”引导的宾语中心语。
5.以“希望”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伤感。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不得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希望,而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
答:希望
解析:答题时,先要分析语句间的逻辑关系,然后逐层变换,注意保持原意不变。
答案:(希望)既然是来自于昔日的旧梦,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这希望显得那么虚幻无力,那么它也就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这就使得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代人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
(1)请在省略号处再补写一个例子。
答:
(2)请你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不得少于40字。
答:
解析:解答第(1)小题,要注意补中有仿,内容上一个是流行的,一个是经典的。解答第(2)小题,要通过列举的现象揭示出本质,然后再谈如何应对。
答案:(1)知道“梅艳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人越来越少了。(类似均可)
(2)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大力提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提升(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10题。(10分)
乐
园
鸟
戴望舒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7.请简述“乐园鸟”这一形象的特点。(2分)
答:
答案:①有奋斗的精神;②渴望自由、理想,向往精神乐园;③寂寞孤独。
8.怎样理解“渴的时候也饮露,饥的时候也饮露”这两行诗?(2分)
答:
答案:“露”在文学意象中代表了纯净,此处用乐园鸟的饮露展现了乐园鸟高洁、不流于世俗的可贵品质。
9.这首诗以问句来贯串,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答案:这首诗用反问句贯串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结构上颇似屈原的《天问》,新奇而引人入胜;内容上造成了诗歌内涵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给读者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这正是诗歌“意在言外”特点的体现。而结句之问更令人触目惊心,隐含了对乐园荒芜的失落感,饱含着惋惜的喟叹。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答案: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在生活或艺术理想的求索过程中不被世人理解的苦闷的心态、彷徨的情绪,但同时又不肯流俗和对理想孜孜不倦的勇敢追求。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2题。(10分)
枫 叶
余光中
秋天,
最容易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
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红 叶
沙 白
11.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5分)
答:
解析:作答此题,应在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要先分析其内容,明确主要描写对象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内容上:两首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以枫叶(红叶)为主要意象,都描写了秋天枫叶经霜变红的景象。表现手法上: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枫叶(红叶)的描写,或抒发情感,或寄寓人生哲理。
12.沙白在诗中寄寓了怎样的人生哲理?(5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关注诗歌描写的主要意象“红叶”,分析诗歌表现了“红叶”的什么特点;其次,重点理解一些关键词句(“风”“掷”“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等)的内涵,如“经霜”实写红叶,暗写作者自己经历的人生的挫折。诗歌描写了枫叶经霜变红的事实,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要耐得住挫折和考验的人生感悟。
答案: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和严峻的考验之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10分)
浣
溪
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3.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作简要的分析。(5分)
答: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
( http: / / www.21cnjy.com )怅惘的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天寒人心更寒。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14.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分)
答:
答案:①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词人内心的悲苦。②以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词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