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建立
C.《万国公报》的创办
D.《定国是诏》的颁布
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运动
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
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
9.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材料三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
“这一个世纪”
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获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促使中国革命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一、AABAB
CAB
二、9.(1)鸦片战争
含义: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评价:列强侵华打开了中国大门;引起了中国人思想解放,中国人开始了抗争与探索。
(3)事件: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变化:促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3.下列有关公车上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
B.公车上书未引起皇帝的重视
C.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D.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4.戊戌变法的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的统治
B.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
C.救亡图存
D.改变中国的现状
5.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国闻报》
D.《大公报》
6.戊戌变法历时(
)
A.100天
B.101天
C.102天
D.103天
7.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8.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
)
A.道光帝
B.嘉庆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9.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0.戊戌变法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11.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
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创办《万国公报》
D.成立保国会
12.维新派代表的是(
)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3.下列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
B.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C.这次上书,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D.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
二、列举题
:
1.列举戊戌六君子。
2.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简答题:
简要叙述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文中“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2)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
(2)材料中的“贼”指谁?
(3)此人为什么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叹?
(4)上述材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1.B
2.C
3.C
4.C
5.A
6.D
7.C
8.D
9.A
10.C
11.B 12.C 13.D
二、1.谭嗣同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杨深秀
康广仁
2.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三、(1)相同点:①代表人物都是清朝官僚。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都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④都要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不同点:①阶级属性不同:洋务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维新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②政治主张不同:洋务派反对任何政治改革;而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③依靠对象不同:洋务派依靠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④根本目的不同:洋务派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新派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⑤方式和道路不同:洋务派依靠封建政治权力和政府的职能开展洋务运动;维新派则发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四、1.(1)“瓜分豆剖”指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揭竿斩木”指国内人民的反抗日益强烈,阶级矛盾尖锐。
(2)请求变法,挽救危机;起到了作用;因为光绪帝深受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
2.(1)谭嗣同。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因为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出现了戊戌政变,大肆搜捕维新派,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无力反抗,所以无力回天。
(4)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