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八年级历史同步测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1(新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八年级历史同步测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1(新人教版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7 18:51:54

文档简介

社会生活的变化
1.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
例2.下列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
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C.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B点拨:本题是否定性选择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要做认真分析,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封建落后的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改革。因为电影和报纸当时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所以B项不正确。
2.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利于信息的传达
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物质生活的变迁带来文化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带来的才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变化。
练习
1.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距今约有(

A.一百年左右
B.二百年左右
C.三百年左右
D.四百年左右
2.最早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飞机
3.19世纪70年代后,一位京城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发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4.近代上海的人们能够从中文报纸上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早出现在(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
5.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6.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男子剪辫子
B.女子停止缠足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7.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8.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8.C点拨: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有: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子,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9.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

①照相
②电视
③电影
④报纸的传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C点拨:电视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比照相、电影、报纸的传入晚几十年。
10.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书籍
B.电影
C.电话
D.报纸
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创办商务印书馆
②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③〈申报》创刊
④甲午中日战争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
11.B点拨;本题是对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历史事件的考查,最早的是1872年的《申报》创刊,最晚的是1897年的创办商务印书馆,可排除A、D项,再就是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要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政选B项。
12.(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
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
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请回答:
(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7
(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2.(1)反对的态度。(2)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3)由反对到倡导修路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现代化交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点拨:第(1)问从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中可得出结论。第(2)(3)两问从教材叙述中不难得出答案。
13.(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周刊词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
13.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惊可愕可喜的事情等等。《申报》特点是: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申报》登载的内容从材料中开头一句话即可归纳得出,其编辑特点则要通读材料,弄懂材料大意后才可以归纳出来,所谓“文史不分家”,在本题得到很好的体现。
14.阅读下列材料:
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胶卷的影照,今天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爸爸妈妈还常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
请回答:
(1)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2)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举出三种以上)
(3)电信部门经常打出“千里‘音’缘一线牵”的广告,请你做一项调查:当今人们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并列举出各自的利弊。
14.(l)坐火车、乘飞机、旅游、照相、打电话、使用电脑网络、读书、看报刊、逛超市、看电影等。其中,乘火车、照相、读书、看报、看电影等属于从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2)使用各种电器,到银行存款,预防各种疾病等。(3)有打电话、网络通讯等,其中固定电话很便宜,但无法携带;手机最方便,但费用较高,尤其是漫游费用较高;电脑网络快捷,但不普及。
点拨:本题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只要经常注意观察周边的社会生活现象,就可解决本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地上有铁路联系各地,好比人身上有血脉流通一样,手脚灵活,脑瓜敏捷……没有修筑铁路的国家,就好比中风麻痹的病人,半个身体不能动,行动不灵便。这样,如果外国人入侵,各地互相无法救援,只能任凭其欺侮凌辱,无法抵御。
请回答:
(1)在这段话中,郑观应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反映了中国人在哪方面已经发生变化?
(2)此材料体现了铁路在哪方面的重要作用?
(3)清政府有了自己的铁路,也没能抵挡住外国的侵略,这是为什么?
15.(1)主张中国修建自己的铁路。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变化。(2)国防建设。(3)清政府腐败卖国,即使有好的防御设施,也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会被敌人利用。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
  B.书信  
C
.有线电话  
D.互联网
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3.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4.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参考答案
一、CDBBA
二、6.(1)“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
(3)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
图3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
  B.书信  
C
.有线电话  
D.互联网
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3.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4.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1世纪教育网(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参考答案
一、CDBBA
二、6.(1)“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
(3)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