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八年级历史同步测试: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2(新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八年级历史同步测试: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2(新人教版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07 18:53:15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选择题
1.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陈独秀
2.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著名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
B.詹天佑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废除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D.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是《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
3.某学校的学生用话剧在表演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同文馆(1862年)刚创立时的一个情景,以下选项中符合该场景的是(

A.校园里的男生都是短发
B.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人体结构
C.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
  D.集会上学生都穿着整齐的西装校服
4.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5.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6.下列属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的企业是(

A.湖北织布局
B.大冶铁矿
C.汉阳铁厂
D.大冶钢铁厂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长沙人(

A.鲁迅
B.冼星海
C.田汉
D.聂耳
8.《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它的作者是(

A.左宗棠
B.李宗仁
C.聂耳
D.冼星海
二、非选择题
9.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经济篇】
材料二
如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思想篇】
材料三
如右图
(3)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参考答案
一、BACBD
BCD
二、9.(1)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相同点: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任写其中1条即可)
(4)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了进士科。
(5)效法西方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任写其中1条即可)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练习
1.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时务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
3.有始就有终。科举制从创立到被废除,一共存在了(

A.1000
多年
B.800多年
C.
1300多年
D.1800多年
4.听到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会想起她的曲作者是(

A.聂耳
B.鲁迅
C.洗星海
D.徐悲鸿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有傲骨。”是谁说的(

A.鲁迅
B.冼星海
C.郭沫若
D.徐悲鸿
6.上书朝廷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的官员是(

A.康有为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张之洞
7.《屈原》这部历史剧是谁创作的(

A.鲁迅
B.郭沫若
C.赵树理
D.丁玲
8.下列作品属于赵树理的是(

①《小二黑结婚》②《李有才板话》
③《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④《屈原》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9.1989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

A.京师大学堂
B.两江师范
C.商务印书馆
D.北洋水师学堂
10.近代后期,进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其根本原因是(

A.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B.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有利于进步文化的发展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10.D点拨:B项是错误观点,C项是主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D项才是正确答案,因为进步文化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11.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大量历史剧的原因是(

A.普及老百姓的历史知识
B.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C.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
D.减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11.C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题目本身已经给了一定的暗示,指明是在抗战期间,所以与抗战主旨无关的A项首先被排除。此外,从常理上分析,侵华日军看到这些剧目的可能性不大,而区只有战场上战胜他们才能真正产生B的效果,故B也应排除。上演几个历史剧不大可能缓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是让观众化悲痛为力量的可能性就很大。
12.(开放探究题)阅表分析,下面是《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课程周课时学年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请回答:
对照今人你们的课程和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小学,你会从哪个方面培养自己?为什么?
12.《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保,而我们现在的课程里没有。我们的课程里有音乐,而它没有;我们八年级课程有物理,它没有。另外,我们的课程有思想政治课,它叫修身;我们的课程有数学,它叫算学;我们的课程有体育,它叫体操。(或者答:两者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有“读经”、“讲经”,而我们的课程里没有。)这是由于《奏定学堂章程》还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正好上中学,我一定选择师范教育。因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中,国民素质又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就是提高国民素质,
点拨:这是一道比较式的题,比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最后两问答案不具有唯一性。
13.阅读下列材料:
郭沫若在阐述他写《屈原》的意图时说:“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请回答:
(1)郭沫若创作《屈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郭沫若所说的“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的事件是什么?
(3)在当时,历史剧《屈原》创作有何现实意义?
13.(1)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国统区统治黑暗,人人自危。(2)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破坏抗战,制造了皖南事变。(3)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对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
点拨: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家、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14.阅读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它创立于何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该制度在何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
(3)该制度何时被废除?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谁?
(4)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多少年?你怎样看待它?
14.(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2)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大校舍,增加学员,录取极严;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举主要的考试内容。
(3)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学考试,普遍兴办学校。(4)1300多年。科举制有过很多积极方面,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入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明清时的八段取士,钳制了思想,并逐渐走向极端。
点拨: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到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15.阅读下列材料: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请回答:
(1)这首歌词的作者是
,为它谱曲的音乐家是

(2)这首歌的歌名是
,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3)唱着这首歌,你有何感想,
2.(1)田汉
聂耳门(2)《义勇军进行曲》其创作背景是日本大规模地侵略中国,企图灭亡中国,中华民族
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急时刻。(3)这首歌催人奋进,使人们不忘刻苦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点拨:材料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这时日本帝国
主义正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乐曲富于动力,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后被定为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