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一课时
黄土铺就的高原
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能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型特征。
3、能根据资料分析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认识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
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补充讲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播放完毕教师总结:
大家很想继续听吧,的确,看画面中厚厚的黄土地,黄黄的黄河水,一群群的牛羊,一孔孔的窑洞还有可爱的小朋友;听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的优美乐曲,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大家一种美的享受。大家知道画面中的地方是哪儿吗?(学生答:黄土高原)大家想不想知道如此厚重的黄土从哪儿来的,经过岁月的雕饰现在的他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样的面貌?(学生答:想)我们的家乡也在黄土高原上,我们的确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脚下这片作为我们衣食父母的黄土地。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内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板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起学生兴趣,结合教师的总结提问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
教学过程:
承接:我们先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一下黄土高原。
教师:播放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这组图片给大学视觉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答:厚厚的黄土层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实际上就是黄土铺就的高原。
板书:一、黄土铺就的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初步的直观认知,保持继续探求的兴趣。
承转:这里的黄土高原举世瞩目,无论从广度还是厚度上都有其独特性,那么它在世界上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呢?请大家齐读课本23页从数据中感知我国黄土高原的独特。
学生:朗读课本内容
教师提问:从这些数据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我国黄土有哪些独特性呢?
学生总结: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黄土地形类型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土高原的独特,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
承转:如此大规模的黄土高原究竟在哪儿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板书:1、位置与范围
学生
:读教材图6.23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掌握,同桌之间合作相互指图给对方表述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待学生学习完成之后,请部分同学在大屏幕上指出位置和范围,并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和从图中读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强化其形成“脑地图”。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承转:大屏幕出示图片同时提问如此大范围的黄土从哪儿来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请大家阅读信息传递从中寻找答案,要认真阅读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表述黄土高原的成因。
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教师:通过对信息传递的阅读,大家知道黄土从哪儿来的吗?
学生:风从西北荒漠地区吹来的。
教师总结“风成说”的主要观点:西北处于亚欧大陆的内部,气候干旱多沙漠,同时这里也是冬季风源地,强大的的西北风夹杂着碎石一路向东南方向吹去,颗粒较大的沙石降落在附近形成戈壁,颗粒较小的细沙会被吹的稍远一点然后降落形成了片片沙漠,质最轻的细小粉砂和黏土则吹的最远,随风一路向东南吹去,随着风力的减弱和秦岭山脉的阻挡便降落下来,形成了浩海的黄土高原。这是风成说的观点。风成说只是一种假说,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有很多种学说,还有“雨成说”、“风水雨相说”等。“风成说”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学说。
承转:根据这种学说黄土高原最初的形成应该是
一个完整的面,那么,经过岁月的雕塑,今天的黄土高原是怎样的面貌呢?接下来我们去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板书:2、地表形态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7页,然后完成两个任务,一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的种类,二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教师:通过阅读课本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有哪几种?其特征是什么?
学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地表形态钱够万壑
板书:(1)、种类
:
塬
梁
峁
(2)、特征
:
千沟万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图片再次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教师行为:
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图片(一)黄土塬。
教师提问引导分析:大家看黄土塬具有什么特点呢?先看塬面的大小怎么样?起伏状况怎么样?再看塬边的平整状况怎么样?,好像被刀子切割、侵蚀过一样,只是程度(较轻),因此可作为良好的耕作区。
学生回答:塬面较大,比较平坦,塬边被侵蚀过,只是程度较轻。
教师总结:黄土塬比较平整,面积较大,被侵蚀的程度较轻,因此是良好的耕作区。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二)黄土梁
教师问题引导分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黄土梁有什么特点?并与黄土塬比较。
学生回答:与黄土塬相比较黄土梁的面较小且成长条状的,周边被很深的沟谷分开,与黄土塬相比,黄土梁被切割侵蚀的程度较大。
教师总结:黄土塬进一步的侵蚀就会变成黄土梁。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三)黄土峁
师生共同分析:与黄土梁相比黄土峁的面(更小且呈圆形),四周都别沟谷分开,与黄土梁相比,黄土峁被切割侵蚀的程度(更大)。黄土梁再进一步的侵蚀就会变成黄土峁。如果说塬是一个面的话,梁就是线,如果说梁是线的话,峁就是点。
教师行为:同时出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图片
师生共同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三种地表形态都同时受到某种外力的切割、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呈现了共同的特征(千沟万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三种主要的地表形态特征的认识。
承接:那么什么力量就像一把刀子把黄土高原地表切割、侵蚀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图片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师提问:1、什么是水土流失?2、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使得大自然发出这样的呼吁“还我青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25页,小组内交流完成。
教师提示: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地形、地表植被、黄土特性、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五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问题提示分解难度,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参考图片资料,小组内交流总结。
学生结论展示问题(1):1、水土流失就是在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下,土壤受到流水的冲刷侵蚀。
教师强调:水土流失流走的是地表有营养的土壤。
学生展示问题(2)的交流结论: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容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2、黄土地表植被稀少,对地表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3、黄土高原坡地比较多易造成水土流失。4、人类多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等活动对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于缺乏语言组织能力的同学给予指导。
教师行为:展示多媒体课件总结学生分析的结论。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地形、地表植被、黄土特性、气候特点这几个因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潜在原因属于自然原因;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属于人为原因。由此可见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原因。那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来看一个实验。
板书:1、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教师行为:展示课件图片《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实验》,请大家认真看图总结结论。
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轻微。
教师总结:由此课见,植被对地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人类的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分析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逻辑条理性
资料展示: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的土层达1厘米,流失的速度要比形成的速度快100倍到400倍。而研究发现,在自然的状态下,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年到400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涌入河流,据统计,输入黄河泥沙量平均每年约有16亿吨。
教师: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感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非常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并为下面问题的引出做铺垫。
承转: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大自然一定会把这种伤害反作用于人类。接下来我们来看水土流失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
板书:2、危害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26页漫画内容,小组内交流意见,总结水土流失的危害。
学生:学习活动完成问题。并积极发言展示结论。
交流结论展示:1、水土流失带走地表有营养的土壤使土地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2、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涌入河流使河流、湖泊变浅。
3、形成“地上悬河”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自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觉得学习地理对生活很有用。
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水土流失使粮食减产是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使河流湖泊变浅以及“地上悬河”的形成会对生态环境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教师行为:出示课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图
同时讲解:由此黄土高原就形成了人类破坏大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危害,人类继续破坏大自然,大自然继续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害,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来将如何应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对本节课内容回顾一下。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并讲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总结话语,为下节课做铺垫,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继续求知的欲念。
教师行为:播放多媒体视频
学生
:认真观看视频短片。
教师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黄土高原上,通过这节课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和刚才视频的解说,请大家谈谈心中的感触。
学生:1、我感到很惭愧,人类为了谋取利益对大自然疯狂的破坏,使黄土高原上森林的覆盖率从最初的百分之六十九下降到百分之六。
2、我觉得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教师总结:的确,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使得我们家乡的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灾难重重,所以我们应该赶快觉醒,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最终实现我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学校地理的目的,
【设计意图】:经过了紧张的一节课,通过视频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继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同时更进一步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意识。
(三作业巩固:填充图测
(四)板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1、
黄土铺就的高原
1、
位置与范围
2、
地表形态
种类: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特点:千沟万壑
2、
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2、危害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