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秦 论
学案
?诗海拾贝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一个“悲”字,直贯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真切。尾联表达出诗人对加在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思考】 这首诗首联中的“悲”字有何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
一、文本名句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贾谊的名句
1.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
2.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新书》)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4.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学生用书P56])
1.字音
崤函(xiáo) 窥探(kuī) 膏腴(ɡāo)(yú)
肥饶(ráo)
逡巡(qūn)
遗镞(zú)
漂橹(lǔ)
鞭笞(chī)
藩篱(fān)
焚烧(fén)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劲弩(nǔ)
瓮牖(yǒu)
蹑足(niè)
钩戟长铩(shā)
谪戍(shù)
絜大(xié)
2.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通“纵”,合纵的策略
②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突然
③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④百有余年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3.重要实词
①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沟通
②享国之日浅 统治
③委命下吏 交给,交付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击退
⑤将数百之众 带领
4.一词多义
(1)固
(2)制
(3)因
(4)之
5.词类活用
①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②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名词作状语,用鞭子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⑤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⑦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相斗
⑧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⑨会盟而谋弱秦 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6.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以西。
今义:西面的河。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指山东省。
③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来招纳。
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④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7.特殊句式
①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判断句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判断句
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定语后置句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⑤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状语后置句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状语后置句
⑦委命下吏 省略句
⑧蹑足行伍之间 省略句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8.成语积累
①席卷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利乘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深谋远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比权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同年而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②因,顺着。凭借有利的形势。③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④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也用来指衡量两方面的轻重。⑤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作者卡片]
姓 名
贾 谊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生卒年
前200—前168
字号称谓
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籍 贯
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相关材料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有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而亡。他的政论散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
[背景呈现]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施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地。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面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知识链接]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1.全文共五段,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述部分和议论部分。哪几段是叙述?哪几段是议论?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题目是“过秦论”,那么文中论述了秦的哪些“过错”?其实质是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篇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三段写兴,第四段写亡;最后一段是议论,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①过错:“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实质: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
,[学生用书P57])
1.“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的“有……之意,……之心”换成“有并吞天下之心”好吗?为什么?
[名师指津] 文章为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的野心,极尽铺张之能事,这样写既增加了语势,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作答时,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展开。
[我的理解] 不好。①文段意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②这样写为后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埋下了伏笔。③这样写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名师指津] 这是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逐渐强大起来,秦国由此变“固守”为“攻取”,作者由此写起,正是表达的需要。
[我的理解] 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说明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视,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没行动。
3.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弱秦”?
[名师指津] 从文中可以看出,为了对付强大的秦国,各国诸侯采取了合纵结盟的措施,招贤纳士,一致对外。
[我的理解] 各国诸侯是在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其主要措施有:①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②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力量,一致对秦。
4.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作者为了突出秦国战胜九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势如破竹之势,用了大段的篇幅来写九国的强大,这里面既有谋略的规划,也有人才的汇聚,同时更有九国军队的强大。
[我的理解]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5.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
[名师指津] 作者写陈涉起义之事并不是目的,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为后文归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做铺垫。
[我的理解]
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明显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
6.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名师指津] 为了更好地论证“仁义不施而攻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势异也”的道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既有秦国自身的对比,也有秦国与九国之师、陈涉的对比,这些对比为突出文章的主旨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的理解]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出身地位、军队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等方面的对比)
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名师指津] 贾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理的成分,强调“仁义不施”具有进步意义,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对于造成“攻守之势异也”的根源还没有认识清楚。
[我的理解] (观点一)贾谊施行仁义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他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虽然贾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的这种观点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观点二)贾谊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贾谊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
[注] ①[秦孝公]秦国的国君。他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下文的商君就是商鞅。②[据]占据。③[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④[固]险固的地势,名词。⑤[雍州]在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⑥[固]牢固地。⑦[窥]窥视。⑧[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指(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指天下。⑨[佐]辅佐。⑩[法度]法规制度。 [务]从事,致力于。 [修]修造。 [具]器械。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黄河以西。河,指黄河。
[注] [既]已经。 [没]死。 [
( http: / / www.21cnjy.com )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蒙]继承。[故业]指已有的基业。[因]动词,沿袭。[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与下文“西”“东”“北”用法相同。[举]攻取。[膏腴]肥沃。[收]占领。[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会盟]诸侯集会结盟。[弱秦]削弱秦国。[爱]吝惜。[致]招纳。[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zònɡ),通“纵”。[相与]互相。[孟尝]即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即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即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即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离]使动用法,使离散。[于是]在这时。[之属]这一类人。之,指示代词,这。属,类。[之徒]这一类人。[之伦]这一类人。[制]统领、统率。[尝]曾经。[叩]击,攻打。[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进]前进,入关。[困]困厄。[弊]弱点,毛病。[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北,溃败(的军队)。[橹]盾牌。[因]趁着。[弱]形容词,弱小的。[入朝]指向秦称臣。[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庄襄王]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事]战事。秦汉时“事”多指战事。
[注] [及至]等到。[奋]发展。[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振]举起。[策]马鞭子。[御]驾驭,统治。[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nǎn)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履至尊]登帝位。[制六合]控制天下。六合,天地四方。[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奴役。[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在今广西一带。[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却]击退。[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隳(huī)]毁坏。[销锋镝]销毁兵器。锋,兵刃。镝,箭头。[践]踏。[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信臣]可靠的大臣。[谁何]缉查盘问。[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
[注] [殊俗]不同的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指边远的地方。[瓮牖(yǒu)绳枢]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氓(ménɡ)隶]下层人民。氓,民。隶,奴隶。[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中人]平常的人。[陶朱、猗(yī)顿]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lǐ)。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倔起]突然兴起。[疲弊]疲惫。[赢]担负。[景]古“影”字。[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eq
\f(之君也;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的国君更尊贵;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
eq
\f(谪 戍 之 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 也;,那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的士卒 的作战能力 ,并不能和九国军队匹敌;)eq
\f(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非 及 向时之 士也 。,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 陈涉 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eq
\f(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长絜大, 比 ,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
eq
\f(权量力,则不可 同年 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
eq
\f(致 万乘 之势,序八州而 朝同列,,而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来朝见,)
eq
\f( 为 宫 ;一夫 作难而 七庙隳, 身 死,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
eq
\f(人 手,为 天下 笑者, 何 也?仁义不施,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
[注] [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弱。[锄櫌(yōu)棘矜(qín)]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棘,酸枣木。[铦]锋利。[钩戟长铩(shā)]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铩,长矛。[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向时]先前。[试使]假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絜(xié)]衡量。[同年而语]即相提并论。[区区]形容非常小。[万乘(shènɡ)]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序]排列座次。[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同列]指六国诸侯。[作难]起事、首事。[七庙]天子的宗庙。[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为]被。
铺排渲染,文采斐然
写法指导
《过秦论》这篇文章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出,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
赋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写作时运用赋的手法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语句方面,讲究对仗。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
2.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赋体文在语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赋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3.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词藻。用典,是引用的一种,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随堂练笔
请以“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为话题,运用“赋”的手法写一段或几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150字。
范文示例
语文者,如桑前之所,泉后之宅;高朋满座,雅客常来;美韵众和,佳酿频酾;歌阑箸落,宴罢冠歪。
语文者,如同窗旧交,忘机少艾
( http: / / www.21cnjy.com );垂虹胸襟,捉月气概;可与登楚岫,渡秦淮,游阆苑,醉蓬莱,攀绝壁之青松,抚穷乡之古柏;指杏酒以约沽,临陂路而议买。
语文者,如绮阁绿眉,雕楼青睐,雾寰杏眼,云鬓桃腮;可与之泛舟江南,系马河外;尽历三湘,遍游九派;高歌土家,低吟苗寨,品笛中原,吹笳边塞。
,[学生用书P61])
得民心者得天下
《过秦论》一文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思:“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天下的强大秦国却至二世而亡,这又是什么原因?文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历朝历代治理天下的警钟。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民百万,长江天堑。在今天,这篇文章仍有借鉴作用。
[适用话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遥望贾谊
彭晓玲
( http: / / www.21cnjy.com )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
( http: / / www.21cnjy.com )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当然,贾谊的才华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
( http: / / www.21cnjy.com )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每逢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政事,贾谊的回答往往最有见地,连那些年长的博士们听后都无不叹服,无话可说。文帝自是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
如此却惹得了几乎所有大臣的不满,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时,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等齐齐上疏:“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此时,文帝再看重他,也不可能因了他一个人而得罪一群人,也就渐渐疏远他,派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而长沙其时为南蛮之地。
当然,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绪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贾谊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特地跑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吊祭,并将《吊屈原赋》抄在纸上,投入滔滔的江水之中,让被怀念的人能够感受到生者的温情: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方,又何必仅苟怀这一个都城?凤凰在千仞之上飞翔,选择有道德生辉的地方落下,如见到苛细的小人、险恶的征兆,就重击翅膀离去。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他曾经说过,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居住在溽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寿,但仍不愿如屈原般选择自尽……然而,曾经唯我独尊,如今却猛然跌到深深的尘埃里,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亲眼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这或许比彻底的死心更让人难熬吧。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尔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
( http: / / www.21cnjy.com )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看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
【思考】
1.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对贾谊祠堂的景物进行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倒数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头从贾谊祠堂沧桑的景物写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渲染苍凉凝重的氛围。选取的意象比较典型,如青瓦、大门、门环、墙面、石阶、地砖等,使用修饰语恰当,如“苍苍”“厚重”“斑驳”等。这样写为下文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2.这段文字由贾谊拓展到流放湘江之滨的其他文化人,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藩篱(fān)
范蠡(lí)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崤函(yáo)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
棘矜(jí)
氓隶(mánɡ)
解析:选C。A.“蠡”应读“lǐ”。B.“崤”应读“xiáo”。D.“矜”应读“qín”,“氓”应读“mén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事
解析:选B。“命”意为“生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解析:选D。A项,“西河”,古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黄河以西;今义指西面的河。B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C项,“以致”,古义指来招纳;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南取汉中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内立法度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⑧/③⑦/④⑥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②④⑥⑧/①③⑤⑦
D.①⑤⑦/②⑧/③④⑥
解析:选C。②④⑥⑧为名词作状语,①③⑤⑦为使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大政(节选)
贾 谊
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粹以为灾己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灾,则亦毋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灾,必与夺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故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呜呼!戒之戒之!岂其以狂与惑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戒之戒之!
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则此毋有无罪而见诛,毋有有功而无赏者矣。戒之哉!戒之哉!诛赏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则弗遂诛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则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劝也。是以上有仁誉而下有治名。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戒之哉!戒之哉!慎其下,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灭民之功而弃之。故上为非,则谏而止之,以道弼之;下为非,则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故虽有不肖民,化而则之。故虽昔者之帝王,其所贵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人臣之道,思善则献之于上,闻善则献之于上,知善则献之于上。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臣忠则君明,此之谓圣王。故官有假[注]而德无假,位有卑而义无卑。故位下而义高者,虽卑,贵也;位高而义下者,虽贵,必穷。呜呼!戒之哉!戒之哉!行道不能,穷困及之。
【注】 假:给予、赐予。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 粹:聚集
B.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
简:简约
C.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
忌:畏惧
D.人臣之道,思善则献之于上
道:引导
解析:选A。B项,简:轻视;C项,忌:招致怨恨;D项,道:原则。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B.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C.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D.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解析:选C。抓住文言虚词“焉”“也”“者”等进行断句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认为自古至今,凡与人民为敌者,或早或晚,人民一定能战胜他。这体现了贾谊的民本思想。
B.作者指出惩处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并举古代设置刑罚,用来禁止不良行为和教化懒惰的人为例,告诫当今统治者要执法为公。
C.贾谊把天灾与人祸联系起来,告诫统治者不要把政治上的过失归咎于“天命”,要更多地进行自省。
D.贾谊认为官职有假的,但品德没有假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有低下的,道义也有低下的。地位低的不一定会尊崇道义;像国君那样地位高的因为尊崇道义必然不会遭受困窘。
解析:选D。D项,原文意思为:官职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赐予,而品德不能赐予;地位有低下者,道义却没有低下者。地位低的尊崇道义,地位虽然低下,实则高贵;地位高而不尊崇道义,即使地位高,也一定遭受困窘。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中的关键词语有“争”“雠”,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从”“予”,第(3)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富乐”“贫苦”。
答案:(1)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
(2)对罪行有疑问时免于惩处,这便是仁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
(3)所以做臣下的以使人民富裕快乐为自己的功绩,以使人民贫穷困苦为自己的罪过。
参考译文:
行为善良就会积聚为福,行为邪恶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会聚集为灾祸。所以受到上天福佑的人,并不是上天的帮助,而被上天降灾的人,也没什么好埋怨上天的,这都是自身的行为不正得到的报应。知道什么是有益却不做,叫作不明智;知道什么是有害却不改正的,一定会遭到天谴。上天有固定的福佑,一定会赐给有德之人;上天有固定的灾难,一定会降给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所以对于百姓,即使是地位极低的人,也不可以轻视,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可以欺骗。所以从古到今,凡与人民为敌的,有快有慢,但最终人民一定会胜利。知道好却不实行称为狂悖,知道有害却不改正称为昏庸。所以狂悖和昏庸的事,都是圣明的君王所要戒除的,也是君子以为愧疚的。啊,要谨慎再谨慎啊!难道要依照狂悖与昏庸的标准行事吗?圣明的君主和君子啊,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对此要慎之又慎啊!
惩罚和奖赏不能不慎重,所以与其杀掉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罪之人,不如漏掉有罪之人。所以对于给人定罪的事情,若有疑问就要以无罪免除处罚;对于有功者的奖赏,若有疑问就要予以奖赏。这样就不会发生没有罪而被惩处,没有有功劳而得不到奖赏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啊!惩处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因而古代设置刑罚,用来禁止不良行为和教化懒惰的人。因此对一个人定罪时若有疑问,就不要马上予以惩处,所以不贤之人会改正;对一个人的功劳奖赏时若有疑问,不要背弃奖赏的许诺,所以愚昧的百姓也会得到鼓励。因此国君便有了仁德的声誉,各级官吏也有了善于治政的名声。对罪行有疑问时免于惩处,这便是仁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对此要慎重啊,要慎重啊!谨慎地对待臣下,所以惩罚时就不会招致怨恨了,赏赐时不徇私情,不会反复地处罚百姓加重对百姓的惩处,不会埋没民众的功绩而遗弃他们。所以君主做了错事,臣下就要进谏并能予以制止,用正确的原则纠正他;臣下做错了事,君王就要同情并宽恕他,以正确的原则赦免他,并感化和宽容他。所以即使有不贤之民,也能教化并使之回到正道上来。因而即使是古代的圣王,他们所看重大臣的做法,也不过如此而已。
做臣下的原则是想到了好的治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策要进献给国君,听到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了解到了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人民只有国君才能领导他们,做臣下的要帮助国君管理他们。所以做臣下的以使人民富裕快乐为自己的功绩,以使人民贫穷困苦为自己的罪过。
所以做君王的以了解发现贤能者为圣明,做官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爱民为尽职尽责。所以说大臣能尽职尽责,君王便会圣明,这便叫作圣明的君主。所以,官职可以赐予,而品德不能赐予;地位有低下者,道义却没有低下者。所以说,地位低的人尊崇道义,即使地位低下,实则高贵;地位高而不尊崇道义,即使地位高,也一定遭受困窘。唉,要慎重啊,要慎重啊!如果行为有违于善道,一定会落入困窘的境地。
三、语言表达
9.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朝很多罪过,其中最重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条应是“焚书坑儒”,它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的建议,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段。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论证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据此即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
答案:和谐文化 历史教训 繁荣昌盛
10.请将“贾谊”“忠君”“屈原”三个词扩展成一段话(词语顺序可以颠倒),谈谈你对贾谊与屈原异同的认识。(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无论是屈原还是贾谊,“忠君”都是他们的精神品格,他们的人生际遇也大致相同。答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语言要简洁。
答案:(示例)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贾谊是西汉初人,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忠君思想却相似。且他们都是忠君被谤、怀才不遇的典型,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贾谊继承了屈原的忠君思想。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的像云一样的一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三颗星中,中间的一颗很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联结起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阿拉伯人把这三颗星叫作天平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叫作牵牛星。
解析:第①处前面说“中间的一颗很亮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此处必须写“两旁”会是什么情况;第②处从后文可知,应用“天平”打比方;第③处后文说“也叫作牵牛星”,故此处应是说“牛郎星”。
答案:①两旁的光芒较弱 ②正像一台两臂相等的天平
③中间最亮的就是牛郎星
12.下面是某校对高二年级520名学生进行的关于“开设校本选修课”的问卷调查表,请分析有关数据,总结两条规律,并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对开设校本选修课的态度
人数
比例
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的情况与比例
喜欢或比较喜欢
428
82.3%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63.4%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36.6%
不喜欢
92
17.7%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8.7%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91.3%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总结规律时,要认真对比所给数据,指出“大部分学生”怎么样;提出建议时,要紧扣规律部分。
答案:(规律)①无论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程。②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对该课程的喜欢比例比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更高。
(建议)学校要加强宣传与指导,学生只有真正了解校本选修课,才会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