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叙写“有特点”的事。
2、力求突出事情的“动人”之处,形成有个性的表达。
3、理解说、写语言的区别,学习在说的基础上润饰自己的书面语言。
2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本课设计通过教学让学生可以把读得的信息,自然地流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出口成章”,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
要表现出事的"动人"之处,叙述时一定要注意细节描写,找准最能体现主旨的细节来写。
2.
叙事一定要有波澜,要学着运用悬念、巧合等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学习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离不开说话。但是会不会说、话说得好不好、别人能否接受那可是要花功夫的。大家希望自己是一个“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的人才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样的场面。
活动2【活动】二、复习本单元课文,理解文章故事梗概。
本单元有几篇文章是写事为主的,如《最后一课》《第一堂课》《谭嗣同之死》《勇气》等。请大家把书本合起来,把眼睛闭上想一想,脑中出现的那些印象最为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内容,那就是有特点的、生动的。
讲故事和表达感情一样,不能光讲一些一般化的东西;大家写得差不多,是不能打动人的。一定要讲出特点,才可称为生动。例如:《谭嗣同之死》一文中,谭嗣同明明可以逃离,却决心留下来迎接牺牲。尤其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活动3【活动】三、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请同学主动起来复述。
(一)在小组里交流复述故事梗概,看看是否遗漏有特点的生动的内容。互相分析遗漏的原因:是对课文内容不熟,还是抓不住真正的生动之处?
(二)要求简要叙述故事梗概,并讲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且打动他人。
(三)有重大震撼力的事固然有特点、能打动他人,那么是不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就没有特点,不能打动人呢?生活中更多的是寻常小事,其实只要是有特殊感触、感悟的、有不一般的趣味的,也同样是有特点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动人的事。
学生分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要尽量鼓励平时比较怕发言的学生。
课堂预测: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一些有趣但不一定有意义的小事。如,踩了西瓜皮摔倒了,硬着头皮独自走夜路,和高年级同学在球场上一争高低,考试考砸了之后的沮丧地第一次流泪,课堂讨论发表别出心裁的看法引起哄堂大笑,帮了别人倒忙引来的尴尬等等。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再往深处想,认识到这些说明做事要小心谨慎、要克服怯弱、确立自信,是成长的开始,这就既有趣又有意义!)
活动4【活动】四、走进他人作品,培养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一)阅读短文《我做的第一只小船》,说说你感受到有趣有意义了吗?为什么?
组织交流、评价。
明确:
《我做的第一只小船》写的是开学的第一天遇到的“一件小事”,很动人,也很有意义。表达了孩子纯真的同情和爱心。故事讲述的很清楚,也很感人。他的“趣”是表现孩子的质朴和纯真上:做一条小木船送给一个残疾的、不开心的女孩,为了使她开心。这是只有孩子才会有的想法,这种行为后面隐藏的人性的美——恻隐之心,那无与伦比的真诚关爱,一点也不亚于课文中那些“重大题材”的意义。
(二)最后一段是否多余?可以删去吗?
学生组内交流,互相讨论,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明确:
结尾这一段,如果是作为文学作品,可以不写,因为作者所描写造船,送船等行为,就已经把他的愿望表达得很清楚了。但是,如果是作为一般的纪实作品,写出来也有好处,可以把自己的心愿表达得更清楚。(同学们在讨论时,允许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只要他们思考过、能说出自己的道理来就可以了。)
活动5【讲授】五、教师总结:
要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生活中的一件细微小事,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一次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一处细小的风景,都能够引起人的某种感受,引发人的思考,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活动6【作业】六、课外作业。
(一)请找出课外阅读中你认为最动人的文章或片段,哪些题材是你最熟悉的,思考:这些熟悉的题材是通过什么方式打动你的?
(二)寻找自认为有趣、有意义的事,说给同桌的同学听。在相互探讨后,确定一件较为生动有趣的事写成文章。
参考题目:
《第一次
》
《最后一次
》
《走进新班级》
《遇险》
第二学时
活动1【导入】一、教师导学。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出口成章”的热烈场面,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人才辈出的场面。
活动2【活动】二、课堂讨论
(一)熟悉的东西为什么感人?
学生自由发言:发挥课文例子作用,回忆所学所看文章具体可感的片段,分析感人原因。讨论感人原因:生活化,紧扣实际;细节化,具体可感;动人化,引起共鸣。
(二)熟悉的题材有哪些?学生交流爱写的题材范围,师生讨论,分类进行点评。
1、人——同学、老师、亲人。长期接触,了解这些人的特点爱好,内容丰富,容易表达感情。
2、感觉——快乐、幸福、悲哀,虽不是可触可见之物,但可以联系自我,通过许多事情体现,此情也能动人。
3、过程——成长、等待、读书等,可以有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
4、瞬间事物:黄叶飘落,悬崖上的小树,开得绚烂的花等。
原因:在郁闷、绝望、悲伤时,看到某些东西联想到其他,明白一些道理,会有感动,会豁然开朗,会感动得流泪,能使文章峰回路转,给人以启示,充满独特之美。
5、上网,足球,偶像。
得出结论——写熟悉的能感动人的题材。
(三)、怎样让熟悉的东西感人。
选一两个学生所写片段,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我们往往容易视而不见,难以从中发现一些十分珍贵的内容。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换位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其中的动情点。找到了它,就犹如找到了写作的泉眼,情感之流就会喷涌而出。
活动3【讲授】三、写法小结。
(一)凡作文要感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换位思考,探究原因,酝酿感情;抓住细节,写出动人点,争取有现场感,使人如身临其境;借用技巧,注意渲染,将人、事、景、情、理巧妙结合,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大胆创新。
(二)文无定法,好文章各有千秋,不管选择何种技巧,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诀:灌注真情,以情驭文;善抓平淡,写出神奇;借用技巧,大胆创新。
活动4【活动】四、写作交流与评改。
请学生拿出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文,四人小组讨论,进行互评,选出优秀者,将名字公布在黑板上,然后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指导评改方法:
从文章整体看:
1、动情点是否找得准?文章是否倾注真情?
2、叙述描写是否真切细致,有现场感?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
3、是否在平凡小事中有情感与哲理的升华?
从文章局部看:
1、你觉得哪处细节描写最具体真切,富有生活气息,能否给人以生活实感?划出来,加以点评。
2、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水到渠成,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作用,划出,点评。
3、你觉得哪些地方还没有达到要求或不够理想,请仔细推敲,讨论修改。
再次选出优秀作文,选出典型文章,全班讨论。
各组选出的优秀文章经修改后将张贴于班级作文排行榜内。
活动5【作业】五、课后作业
(一)万水千山人生路,一枝一叶总关情。人与人遇,人与事遇,或偶然或必然,或惊天动地,或清风拂叶,这些难忘的故事,是年华的痕迹,是生活的昭示。请大家用笔记本记住记忆中最感人的瞬间,最动人的场面,最有个性的人物,最激励人的事件,最想表述的心绪,做生活的有心,成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符合新世纪的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人才。
(二)试当小小评论家。对经典作家的名作进行评论,并在组内、班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