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筏子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筏子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13: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筏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二)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三)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审美能力,并且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探知欲。本课词语优美,文章内涵丰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定会圆满的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二、图片展示
了解什么是筏子
(直观感知)
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活动2【讲授】作者讲解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1、正音:
规模(
)浊浪(
)心悸(
)相称(
)吞噬(

浏览(
)湍急(
)汹涌(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2、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羊皮筏子”上,或者停留在“对黄河的赞美”上,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从课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上来窥见本文的写作主旨。)
1)、再读课文,感受筏子、艄公、乘客以及黄河的气势并谈谈你对它们的感想?
a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b艄公的技艺高超,令人佩服
c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d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上一篇课文表面写的是长江景色,实际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作者是不是把它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教师明确:
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
和机智、经验和判断,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活动4【活动】课文讨论
1、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
智慧、镇静、机智
2、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
细心、机智和毅力。
3、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
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黄河的大
-----------
以大水车衬托。
黄河的深
----------
-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
黄河的急
--------
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反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4、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课文中介绍的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而成为黄河的主人之外。你还能说出像艄公一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事例吗?
例:三峡大坝、愚公移山、丹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仿效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写一件事、一人或一物,抒发心中所感。
活动6【练习】练习题
一、请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

吞shì(

tuān(
)急
惊涛hài(
)浪
如lǚ(
)平地
马不停tí(

一xiè(
)千里
安xiáng(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开放题,约200字)
⊙发展空间
三、《长江》和《筏子》都写于1961年,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热情,不过,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同学打擂台,一人说一个不同点,看谁坚持到最后。
提示:可以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
《长江》
《筏子》
选材
表达方式
江河寓意
主题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看着院子里粗壮高大的小树,我不由得赞叹。记得小时候经常围着小树转圈,在小树下做游戏。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变高,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听妈妈说,我刚出生时很小很小,邻居们都说这么弱小的婴儿怎能抚养长大?还是扔了,将来再生一个大胖小子。但是妈妈舍不得。不知爸爸从哪里得到一颗树种,便种在院子里,希望小树能给我带来幸运。
大概过了四五天,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发出嫩嫩的青青的幼芽。爸爸妈妈高兴得流下了幸福的泪花,因为他们把我生存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幼小的植物上。
或许你会觉得我的父母愚蠢可笑,人的生命怎么决定在一棵小树上呢?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这是父母对自己子女最深切的爱啊。在以后的日子里,爸爸妈妈总是精心呵护小树,有一丝风吹草动,爸爸妈妈便为小树的生存担心。不知不觉我和小树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七年。七年后的一天傍晚,忽然电闪雷鸣,月亮和星星吓得慌忙找个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那晚的风真大,雨真猛,只听窗外像有无数风魔和怪兽发出一阵阵狂笑,雨把玻璃打得“啪啪”作响。爸爸妈妈不时向窗外张望。看着他们低落的神情,我想小树一定是挡不信狂风暴雨了,一定会被风雨打垮。想到这里我便忍不住向窗外望去,只见风裹挟着雨把小树击打得东倒西歪,好像要把它连根拔起,但是小树不屈不挠,刚被风雨击倒,它立刻又挻直身躯,像一位血性男儿决不低头。风雨似乎很不甘心,下定决心一定要铲除小树,于是又一次袭击小树,只见风裹着小树不停地摇晃,可怜的小树,如果经过一夜的折腾不死也只会剩下半条性命呀。我只有乞求老天保佑可怜的小树。
七年呀,小树像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陪我走过了风风雨雨,不离不弃。可是现在,它能抵挡得住这么强的风雨吗?这可是我从小到大见过的最强的一场暴风雨。唉,小树,陪我一起长大的小树,希望你能度过危险期,明天的太阳属于胜利者,小树你一定能成功!第二天一早,我便早早地起床打开门,啊,小树正笑吟吟地看着太阳,向我轻轻地招手,仿佛在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笑着面对,我相信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现在小树像一位精力旺盛的少男,刚强而坚韧;我则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温柔而坚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小树将和我一起成长。选自《少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