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筏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到了初中,语文的综合能力不在同一水平,有的学生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文章内容,缺少条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筏子,身处大西北的学生都见过,有的学生还亲身体验过,所以要学习的对象很熟悉,学习本课相对容易些。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4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
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黄河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三.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四.检查预习(投影)。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浊浪( )心悸 ( ) 相称 ( )
似的( )篙子( )吞噬( )湍急( )
浏览(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
(二)选词填空:
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五、引导朗读全篇,整体感知本篇的思想感情。
(一)正音。
(二)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
(学情预测:与上一篇课文《长江》相比,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羊皮筏子”上,或者停留在“对黄河的赞美”上,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从课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上来窥见本文的写作主旨。)
(三)教师明确: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
六、探讨艄公形象意义,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一)第一课写长江,本文写黄河。但两位作者都不是仅仅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比较一下,两个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学情预测:这里涉及到长江、黄河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方面。由于学生已经在第一课中对长江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课中对黄河的形象意义和黄河人的形象意义的认识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和理解。)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关于《长江》这一课,作者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的作者对黄河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同样不是仅仅止于此,而是要依托这种描写,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两篇课文从表层到深层的转变,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区别:《长江》是以长江及沿岸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色来直接象征祖国的欣欣向荣的朝气;《筏子》则是以黄河的磅礴气象为黄河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从人与河的关系,尤其是通过艄公在汹涌的黄河上勇敢,机智、沉着地驾御筏子的描写,歌颂了人类的精神品质。
(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个道理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是关于课文主旨的把握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理解了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如果本文只是赞美艄公的精神,那么意义也就显得比较单纯,不够深刻了。这里,应该告诉学生一个阅读破解作者写作意图的方法: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综合。)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这个道理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对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来暗示的。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七、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理解衬托手法在本文的使用及其效果。
(一)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描写黄河的写作意图。)
学生快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明确:写自然,最终是为了写人。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即把黄河的气势写得越充分,越形象,就也能表现艄公的技艺和勇敢、沉着、冷静的品质。
(二)本文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还是要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一般会忽略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好文章,每一个部分都是有其表达上的意图和作用的。)
学生讨论。明确:不可删。写乘客的大胆镇静,目的是衬托艄公技巧高超。这样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描写,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三)在本文的描写中,还有一处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文字,就是第3段。这一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二者之间强烈的反差,也可以从这里想到手法的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主要表现羊皮筏子的“小”“轻”,表现危险。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确实是不相称的。但正是这种不相称,使得羊皮筏子的驾御者——艄公的技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换句话说,对比反差越强烈,艄公的形象就得到越大的强调。
(四)通观全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这个问题的解决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可以把那几个问题加以总结,就可以得出自己的思考。)
学生思考、总结、讨论。
教师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八、布置作业:
(一)课后阅读“词句品味和积累”,自己也从课文中找出3个句子加以品味和揣摩。
(二)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的本课练习。
课件15张PPT。筏子袁鹰黄河滚滚 一泻千里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原因除了自然灾害,还有更重要的,就是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吞噬 湍急 轻骑 艄公 浏览
一泻千里 胆惊心悸 浊 浪 排空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shì tuān qí shāo liú Xiè jì zhuóhài yí lǚ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课文集中写了哪些事物,在文中找出相关描写句子,分析它们的特点。黄河筏子 艄公
大、深、急小、轻、快稳勇敢、智慧、镇静、机智、小心、
技艺
高超
衬托衬托象征(黄河的主人)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大水车 羊皮筏子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自主、合作、探究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定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正真的成功。 自主、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