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筏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自学目标: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互学目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综合目标:学习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2相关课程标准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课堂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
李白曾有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也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袁鹰的《筏子》,去认识一下他笔下的羊皮筏子和“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活动2【活动】二、自主学习
1、以组为单位,组内学生交流预习成果(作者及生字词),然后,课件展示以填空的形式,指定学生填空,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江苏淮安人。袁鹰的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激越。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教师补充:袁鹰的散文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他的散文还往往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木槽(cáo)渠(qú)道相称(chèn)吞噬(shì)
湍(tuān)急艄(shào)公篙(gāo)浏(liú)览
胆惊心悸(jì)惊涛骇(hài)浪化险为夷(yí)
【胆惊心悸】胆战心惊。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目不转睛】眼睛动也不动地注视着。形容注意力集中。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履,鞋。这里作动词,走。
2、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活动3【活动】三、自学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读后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文章主要刻画了哪几个形象?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主要刻画了黄河、筏子、艄公三个形象,最欣赏的是艄公。因为艄公是作者所赞美的精神的象征,是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的寄托。)
3、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活动4【讲授】四、互学探究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哪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学生先单独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知识补充:
运用: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活动5【讲授】五、精讲点拨
一、齐读文中9—11段,并思考:作者的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学习艄公那样沉着、机智的精神,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
沉着、冷静和细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前提。不可以一味地使用蛮力和冲劲。
教师总结:遇到问题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和细心、机智和毅力。本文通过赞扬艄公凭借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精神,来表现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大无畏的气魄和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二、拓展延伸
1、小组内交流积累有关写黄河的诗句。
2、小组内交流,说说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6【测试】六、测评反馈
一、根据拼音填写汉字:胆惊心jì()吞shì()tuān()急惊涛hài()浪如lǚ()平地马不停tí()一xiè()千里二、根据释义填写适当的词语。
(1)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3)化危险为平安。()
(4)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
(5)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6)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三、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3)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四、读课文5-8自然段回答:
⑴.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把它们指出来并写在下面
⑵.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课件40张PPT。筏子袁鹰筏子黄河艄公战胜惊涛骇浪黄河滚滚 一泻千里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大水车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关于羊皮筏子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4、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1、这篇抒情散文抓住景物怎样特点描景状物抒情?
2、边读边画出描绘和赞美的词句来!
3、边读边画出衬托和对比的句子,体味其作用。 自学探究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时,对照注释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2、借助练习册,了解作者。要求:大声自由地朗读,要让老师看到你的表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规 模 汹 涌?心 悸? 浊 浪相 称??化险为夷吞噬mózhuó jì ?chèn xiōngyǒng 你读得对吗湍 急 tuān 浏 览liú shì yí ??如履 平地lǚ 【胆惊心悸】胆战心惊。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目不转睛】眼睛动也不动地注视着。形容注意力集中。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履,鞋。这里作动词,走。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读后你有何感想?
2.文章主要刻画了哪几个形象?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3、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1)、 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2)、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4)、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2.文章主要刻画了哪几个形象?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2.文章主要刻画了哪几个形象?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主要刻画了黄河、筏子、艄公三个形象,最欣赏的是艄公。因为艄公是作者所赞美的精神的象征,是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的寄托。)
3、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3、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表现的? 机智、勇敢、智慧、镇静、沉着、技艺高超。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自主、合作、探究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自主、合作、探究景描状物抒情黄河筏子黄河的主人凶险、壮美、大、深、急小、轻、快载货多勇敢、智慧、镇静、机智、小心、技艺高超
铺垫铺垫借景抒情点明主旨小结:???主旨: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小知识: 衬托 正 衬 反 衬(明确:
①“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以大水车的缓慢和大,衬托黄河的大。
②“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以筏子的小,衬托黄河水势大。③“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以人们坐筏子害怕的心理,衬托黄河的水深。
④“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以羊皮筏子急行的状态,衬托黄河水流湍急。
有关黄河的名句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5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7、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诗经中篇章都提到过.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峡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拓展延伸今日黄河雁滩 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黄河的污染与破坏黄河的污染与破坏达标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 )吞shì( )tuān( )急 惊涛hài ( )浪 如lǚ( )平地
马不停tí( ) 一xiè( )千里2. 根据释义填写适当的词语。
(1)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
(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
(3)化危险为平安。( )
(4)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 )
(5)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
(6)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达标学: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
(3)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 )达标学: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5-8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达标学:⑴.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把它们指出来并写在下面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⑵.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