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直以来,海外游子魂牵梦萦的是祖国,因此吟唱着挥不去的乡愁。一首首思国怀乡的诗歌,激起了海外游子们普遍强烈的共鸣。他们盼望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二、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活动3【讲授】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活动4【讲授】 四、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生字词。
活动5【讲授】五、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2.赏葬态之美: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量词)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
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
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5.赏典故之美: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归纳主题:作者写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是“我”的体魄,而更是“我”的一颗思乡爱国之“心”。
活动6【讲授】 六、拓展阅读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请学生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
活动7【作业】七、当堂练习
(一)、填空
1、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著有诗集《 》《 》等,散文集《 》《 》 。
2、《当我死时》抒发了 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
3、《当我死时》中哪两句诗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三)、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活动8【作业】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假如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来到你面前,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课件17张PPT。
当我死时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散文集有《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余光中写作背景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学习目标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朗读感悟 1.范读,听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1966.2.24 读一读全诗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未yàn(????) ?tāo tiè(? ???? )
头lú( )zhè gū( ) 瞭望(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
餍饕 餮鹧鸪颅liào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品读课文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品读课文2.赏葬态之美:品读课文 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品读课文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 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品读课文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品读课文5、赏典故之美丰富联读 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已绝望,要用死后的幻想来安慰自己,可见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啊!真是“断肠人在天涯”!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情感,他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当堂练习 一、填空
1、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著有诗集《 》《 》等,散文集《 》《 》 。
2、《当我死时》抒发了 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
3、《当我死时》中哪两句诗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二、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三、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假如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来到你面前,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动手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