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当我死时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15: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当我死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余光中的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对学生进行应引导。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4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
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三、
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
关于作者: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21教育网
四、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21cnjy.com
2.
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五、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
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六、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
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3.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 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