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2.领会诗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3.学习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4.培养分析、欣赏诗词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主动性不强,诵读古诗词处于半自觉状态,老师自以为教的内容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未必都需要,就算是需要无非也是功利的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喜欢和同伴在一起阅读古诗词,但这种情况较少,不常见。学生父母不太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很少提醒过学生,有的家长从来都没有提醒过学生。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以读教科书上的古诗词为主。学校很少开展古诗词方面的活动,学生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学生希望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穿插古诗词积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表现方法,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理解《春夜喜雨》的语句,领会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4教学过程
(一)引入(二)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1.解题: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2.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他为“诗圣”。他的诗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史”的盛誉。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许多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描写了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情。他也写了许多描绘祖国山河景物、写景抒情的诗。3.指导学生看注解,理解句意。野径:乡下的小路。俱:都。夜里没有星光,黑成一片。4.指定学生朗读诗篇。要求读音正确,注意节奏。5.引导学生分析诗篇。这首诗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①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开头两句是总写。开头就用“好”字来赞美雨,并把它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当春乃发生”,好在“润物”。一个“好”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②第三、四句写什么?这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特点。上句写春雨伴随着和风在夜间悄悄到来;下句是写春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细无声”既呼应上句“潜入夜”,又与首句“好雨”和诗题中的“喜雨”相呼应。③第五、六句写什么?这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雨中江村夜景:野径天空黑云密布,江船上灯火明;“火独明”则他物不见,说明江面上也布满了黑云,雨意正浓。④最后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从想象的角度,写雨后的景色:清晨雨晴,朝阳升起,经过一夜春雨滋润,花朵绽开,花枝低垂,锦官城的春色更浓。这首诗,反映了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渴望宁静的心情。板书设计春夜喜雨⑤《春夜喜雨》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这首诗,作者抓住春天细雨濛 濛的特点,对春夜雨景作了细腻的描绘,在写景中抒发了喜悦之情。A.拟人化手法。作者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适应客观需要,因而称赞它是“好雨”、“喜雨”。B.诗人讲究炼字、炼句,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像诗中的“知”、“潜”、“细”、“重”等字对事物特征作了形象的概括。(三)课堂练习背诵这首诗(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诵读、默写《春夜喜雨》2.完成课后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