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写作手法、语言、景物描写等方面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目标及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启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课外阅读不丰富,文学功底薄弱,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欣赏诗歌比较盲目,教学设计要考虑这个年龄段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启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你发现了吗?从哪里发现的?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细心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两位诗人一起走进春的世界,看看他们是怎样发现春天的。(板书课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学法指导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学习古诗“四读”法。(幻灯出示“四读”法)
(1)粗读:读准读通,感知内容。
(2)精读:抓住诗眼,感悟诗情。
(3)品读:品味语言,体味诗境。
(4)诵读:熟读成诵,陶冶性情。
活动3【讲授】读诗
初读诗歌,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早春时节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诗人怎么评价?让我们精读这首诗,一字一句地读。(师生一起读,起示范作用)
师:告诉老师,早春时节的景色美吗?
师:美在哪里?
活动4【导入】赏读,品读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你们对春的喜爱,对春的赞美。同学们再来品读此诗,就像品一杯香茶,慢慢地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师示范读)
活动5【活动】诵读
现在,同学们理解这首诗了吗?能背下来吗?
活动6【活动】对比阅读
同学们都背下来了,学习效果非常好。刚才,同学们运用“四读”法学习了《早春》,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老师出示的思考题,继续用“合作学习《钱塘湖春行》,一会儿,看看哪一组合作得好。
思考:(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2)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3)诗人游览钱塘湖的心情怎样?作者是用哪个词表现出来的?
活动7【练习】练习
同学们总结得太好了。韩愈、白居易用诗描绘了自己眼中的春天,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春天呢?谁来试一试?
活动8【作业】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就像诗人眼中的春天,充满活力,异彩纷呈。我们把今天课堂上听到的、想到的写成一篇赞美春天的美文,借以表达我们心中的喜爱之情,好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品味诗词凝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诗歌,已经掌握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学习诗歌的学习步骤,再加上,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学生对春天会有切身的认识,因此,赏析这首诗歌,应该没有难度。
另外,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求知欲强,创造力强,表现欲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强。
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知识不扎实,不能主动的去学习。懒于动脑,懒于动手,不能踏踏实实的去学习。
3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大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凝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苏冬坡说是鸭子,他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活动2【讲授】师生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由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强调重要信息点。
三、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学生齐读,默思。
四、解题:
早春,初春。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因为他在同族兄弟(不是同胞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并且曾任水部员外郎,故称“十八员外”。古代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诗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早”。“早春”与仲春、暮春有什么不一样呢?要注意看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早”字的。
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其他学生做补充。
五、补充注释:
①最是:正是。②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学生根据注释自己说说诗意。
六、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读出节奏、感情
2、听音频朗读
3、朗读交流评比,由每个小组推出代表朗诵,评出最佳小组。
七、小组交流,赏析诗歌
1.“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句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2.后两句诗抒情。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对早春的赞美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学生自探,然后就自探中不懂的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进行合探。然后教师明确。
1、“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新颖,传神。
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悄悄地冒出幼芽尖,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的青青之色,这就是早春的草色,当诗人满怀欣喜地想走近观看时,那淡淡的青色反而不见了。远远望去,草色新绿,走近了反而看不出。这正是早春草色的特点,靠了诗人传神的妙笔记录下来。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作用:这两句是写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很充分的铺垫。
2、后两句诗用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作者首先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也就是把春说成是春季中最美的一段时间。“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绝胜:远远超过。烟柳:如烟之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一个“满”字,说明春天已经快过去了,那时已是暮春时节。作者说早春之景“绝胜”暮春之色,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早春的特征,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可以以这样的模式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首诗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一种淡素的,似有若无的绿色,把早春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八、写作特色:
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点拨
1、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早春自然之美。
2、运用对比手法。
活动3【练习】课堂检测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诗句默写: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在春雨的滋润下,草色若有若无的句子是:——————,————————。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绘出早春的草色,令人顿生喜悦之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3、(2014云南中考)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搜集积累有关描写春雨的诗句,并与同学交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难点: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解题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4、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活动3【讲授】细读品味
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都不见。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出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活动5【活动】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活动6【练习】板书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背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
————早春的喜爱之情。
活动7【活动】课外链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莫道官忙身老大,
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
柳色如今深未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2学情分析
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写的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两句诗描绘的早春小雨的状态和草色的变幻,在实际生活中,应当说学生是见到过但是由于不善观察和观察不细,对此往往是处于视而不见的状况,再加上聋生生理缺陷的原因,因而,只凭在课堂上听教师对语言文字的讲述,他们是不易正确感受诗的意境的。所以,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形象地感受早春雨景与草色,并能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表述出来,就成了这首诗教学的主要难点。怎样指导学生读懂学好这两句诗呢?应在课堂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对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进行直观的细心的观察。可是在时间的安排上因为不恰当,学生在感受早春雨景和草色会有一定的难度在一次下这蒙蒙春雨的时候学习这篇,效果会更好。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
活动2【活动】二、课内交流:
1.你对韩愈了解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3.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活动3【讲授】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或注释: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活动4【活动】四、小组合作研讨问题: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请加以品析
一个“润”字,写出了蒙蒙的小雨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验?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问题结论参看“阅读练习”四题第四小题解答,见教师用书。这一个问题或可与白居易的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还可探究审美启示。但这对初中生可能有难度。)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活动5【讲授】五、本课小结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活动6【作业】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课件17张PPT。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作者简介第一章--文学常识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 ,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八家之名由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东都洛阳城“定鼎门大街”,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七天”之一,道路十分宽阔,路边杨柳扶疏,间植桃、李、石榴,中间为三条道,居中为“御道”,两侧有水渠和平民道。“天街”对应天上的“天街”星座。
③酥: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洛阳城(唐朝东都),神都。
⑦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第二章--文章及赏析
定鼎门大街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柳布满京城的春末。诗文翻译: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诗文赏析: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文赏析: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重点句: 本诗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本诗写的是早春之景,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用最普通的景物勾勒出了最美丽的春景,诗句流畅中感情浓烈。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的信息。小结: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
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
柳色如今深未深。译文: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第三章--课外知识 韩愈一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7岁读书,13岁能文, 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生平: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 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文学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
诗歌创作: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散文作品: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论说文:
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
杂文:
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序文(即赠序):
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
传记、抒情散文:
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文学成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传世名言: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字”来历: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
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谢谢观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吟诵,背诵古诗;
2.品味语言,理解诗意,感悟情感;
3.领略古诗的意境美、音律美、含蓄美。
2学情分析
学生自读自悟能力较好,能够读懂这首诗。
3重点难点
领略古诗的意境美、音律美、含蓄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就学习这首诗。
活动2【讲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反复读诗。合作学习,品读文字,即品词、品句,品读,理解诗意。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①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送给张籍。 呈 ,送 给,恭敬语;诗人张籍(约767-830),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②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④最是――正是。
⑤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⑤绝胜――远远胜过。
活动3【讲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长安城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春雨中,远远望去,看到什么?
当你更近去看时,当你迫不及待地扑下身子看,你又看到什么?
眼前的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4【练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活动5【测试】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吟诵古诗,享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全的心智。
当他粗心地,随意地看时,他发现了?
当他细心找寻时,春色却?
当他用心感受春色时,他感受到了生活?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对青草的体悟,对青草特别的领悟,对青草深邃的感受,更是对自我?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首诗的“眼睛”是哪一句?
每个人都有双心灵的摄像机,自然之景,你会有独特的发现与体验。
活动6【作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师生共同春天的诗。
窗台上的仙人掌,
舒展着身姿,
举起三把白色的小伞,
献给了太阳。
我典雅的,
你可是张飞的祖师,
粗中含着精致?
我可爱的,
你可是赵传的情人,
丑中藏着温情?
硬刺上开花,
不是为了炫耀,
只因春天在召唤。
诗作者:冒牌诗人柴兵虎
课件10张PPT。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学习目标:
1.吟诵,背诵古诗;
2.品味语言,理解诗意,感悟情感;
3.领略古诗的意境美、音律美、含蓄美。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合作学习,品读文字,即品词、品句,品读,理解诗意 ①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送给张籍。 呈 ,送 给,恭敬语;诗人张籍(约767-830),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 ?②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 ④最是――正是。
??? ⑤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 ⑤绝胜――远远胜过。长安城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春雨中,远远望去,看到什么?
当你更近去看时,当你迫不及待地扑下身子看,你又看到什么?
眼前的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译诗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进入诗境,走入文学,感受诗人独特的心路历程。
和风细雨中,你行走长安街头,你是什么感受?
偶然间,你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的,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你顿时?
你情不自禁地仔细瞧着,你却发现刚才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不见了,于是你?
从修辞上说,本诗运用了?从表达手法上说,本诗运用了?
吟诵古诗,享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全的心智。
当他粗心地,随意地看时,他发现了?
当他细心找寻时,春色却?
当他用心感受春色时,他感受到了生活?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对青草的体悟,对青草特别的领悟,对青草深邃的感受,更是对自我?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首诗的“眼睛”是哪一句?
每个人都有双心灵的摄像机,自然之景,你会有独特的发现与体验。
窗台上的仙人掌,
舒展着身姿,
举起三把白色的小伞,
献给了太阳。
我典雅的,
你可是张飞的祖师,
粗中含着精致?
我可爱的,
你可是赵传的情人,
丑中藏着温情?
硬刺上开花,
不是为了炫耀,
只因春天在召唤。
诗作者:冒牌诗人柴兵虎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初读文章后,能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在以前的课文中对此类古诗有一定的认识和相对完整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了解了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后,不能体会其代表的深远的含义以及句子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学生虽 然在朗读中能把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但却不是在体会着重点句子的描写将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指导的。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4教学设想
通过指导学生的诵读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真正达到诵读欣赏相结合的目的:
1、按照学生原有的习惯单纯地凭借语感读;
2、通过分析主要的内容根据内容的安排,从而选择正确的停顿;
3、再次根据对于描写对象的特才能够点选择正确的重音读的过程的分析;
4,最后在掌握正确的语音停顿和较合适的重读音节后,从而在更好的帮助理解诗歌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5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唐诗三百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何读诗了解诗的韵味?如何读诗才能够读出诗的内涵呢?希望这节课的学习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 自学指导(一)
题解:对于这个题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你认为表述了哪些信息?(养成习惯:预习疏通)
1、请学生在自由的反复读几遍课题,选择出正确的停顿方式
2、请学生谈谈对于题目的停顿和节奏问题,,说明自己的理由(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3、你觉得课题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A “呈”指的是送呈的意思,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韩愈送给张十八员外的)(背景知识和作家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提示)
学生自学后明确: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4、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B “早春”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早春的各种景色,到底描写了早春的哪些景色呢?)
三 自学指导(二)
整体上感知诗歌:
1、请一到两位学生起来读整首诗歌(共同研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音的停顿和语音语调的单问题进行纠正和停顿,引起学生的共同关注)
2、请学生品评到底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单纯从停顿的方式上进行学习)在哪些地方进行了停顿?描写春天景物的地方进行了停顿
3、根据这个要求请全班的同学一起读课文,读出正确的停顿来(多读感悟——根据学生自身的语感,对文章进行语音感悟,读出比较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句逗)
听一到两遍泛读的录音内容,让学生能够纠正错误(韩愈)读读你觉得好的读法(找人读)
请你运用你的感知,你的表述,根据课文描述你眼中的“早春”,(方法不一形式多样,写小段落和画画均可成立)
四 自学指导(三)
文章的细节把握
三读诗歌,品析语言: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原因?
温馨提示:可以从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蕴含哲理等方面品析
学生可以抓住关键词品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润、酥、最、绝胜、这些形容词都是用来修饰“小雨”和“草色”这些早春特有的景物的,重点强调突出了他们的特点,所以即使实在朗读的过程中,这些突出重点的字词也是需要重读的,请学生在这个的基础上再次明确诗中要重读的内容,将刚刚的要求注意的语音停顿,重读的字词进行明确,全班的再次诵读
五 小结
文章的情感的把握
读了整首诗之后,你觉得作者对于早春是抱有何种感情的,从文章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这种感情的表现?何种语音语调读?(明确了情感后处理诗歌的朗读)
六 当堂检测
具体运用于实践
1明确上课讲的朗读的要点:停顿 重读,语音语调
2实践运用于诗歌的分析
关于《春望》导读:①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③从词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情感,是否有情感的变化?
七 抽查清
每组六号同学默写诗歌
课件16张PPT。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自学指导(一)初读解题:对于这个题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你认为表述了哪些信息?(养成习惯:预习疏通)
1、请学生在自由的反复读几遍课题,选择出正确的停顿方式
2、请学生谈谈对于题目的停顿和节奏问题,,说明自己的理由(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3、你觉得课题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自学指导(二)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你运用你的感知,你的表述,根据课文描述你眼中的“早春”,(方法不一形式多样,写小段落和画画均可成立) ①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送给张籍。 呈 ,送 给,恭敬语;诗人张籍(约767-830),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 ?②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 ④最是――正是。
??? ⑤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 ⑤绝胜――远远胜过。【注释】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译诗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自学指导(三)三读诗歌,品析语言: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原因?
温馨提示:可以从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蕴含哲理等方面品析
小组合作学习,8分钟后小组展示。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这首诗作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早春”中那富有生命力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这样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中。诗人就像一位高
明的画家,挥洒着画笔甩出了一抹嫩草色。这其
中的青青色彩和意境,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细
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整体感知当堂检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关于《春望》导读:
①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③从词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情感,是否有情感的变化?谢谢观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其情感。2、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能把作者的情感。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更深一步了解古诗这种文学体裁。
3重点难点
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预设
情境预设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无穷的,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韩愈的这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活动2【活动】互动朗读
1.学生自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3.老师朗读
4.听范读录音
活动3【讲授】韩愈知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活动4【讲授】焦点感知
学生根据初步感知,提出小面几个问题,然后大家分组讨论。
1、让韩愈钟情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
2、如此草色在蒙蒙细雨中的出现就已经很美,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下面两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这种远有近无的春色进行了强调?
问题明确:1、草色遥看近却无
2、对比,把初春草色的远有近无的特点和烟柳满皇都的晚春进行了对比,强调自己对早春春色的情有独钟。
活动5【讲授】名句显魅力
1、本诗的名句是那一句?为什么这句诗成为千古名句?与朱自清《春》中的“春草”进行对比思考。
明确:名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写春草往往在颜色上做文章,要么着意于绿,要么着意于枯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诗却发现了草的另一种美——绿与不绿之间:远有近无。这一发现对于别人是陌生的,但细想也是大家常见却被忽略的。
活动6【讲授】主题透视
诗人观察细致, 表达新巧,语言自然 ,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早春发出由衷的赞美,后两句的抒情,将诗向更高的境界推进了一步。
活动7【测试】当堂练习
按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学习思路,采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自学《钱塘湖春行》
活动8【活动】思路点拨
1、学生自读《钱塘湖春行》2、两位同学朗读,学生互评,交流心得。
3、查资料了解作者,交流收获。
4、自疑自探,合作学习
5、赏析名句
活动9【作业】智慧抒写苑
同学们,你发现我们身边的春的独特之处了吗?请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活中春的常见却易被忽略之处。(二至四句即可)
课件19张PPT。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互动朗读干活1.学生齐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本诗4. 听范读录音3.老师朗读韩愈知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fs焦点感知1、让韩愈钟情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草色遥看近却无2、如此草色在蒙蒙细雨中的出现就已经很美,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下面两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这种远有近无的春色进行了强调?对比,把初春草色的远有近无的特点和烟柳满皇都的晚春进行了对比,强调自己对早春春色的情有独钟。 名句显魅力1、本诗的名句是那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2、为什么这句诗成为千古名句?与朱自清《春》中的“春草”进行对比思考。 写春草往往在颜色上做文章,要么着意于绿,要么着意于枯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本诗却发现了草的另一种美——绿与不绿之间:远有近无。这一发现对于别人是陌生的,但细想也是大家常见却被忽略的。 诗人观察细致, 表达新巧,语言自然 ,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早春发出由衷的赞美,后两句的抒情,将诗向更高的境界推进了一步。 主题透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生活产生的体验各不相同,作者就记下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发现,同学们,细想并细品我们的生活,记录下生活中却易被忽略的,而你也有独特的看法和发现吧,它们同样可以使我们的作品散发魅力。 启发思维 比 较 探 索 按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学习思路,采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自学《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2、两位同学朗读3、学生点评4、听范读录音5、白居易知多少思路点拨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6、让白居易钟情的春天景色有哪些?7、 《钱塘湖春行》中那一句写出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类似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分别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征?浅草才能没马蹄
一为草色远有近无,另一为春草刚萌发,嫩短。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堤8、这两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描绘早春景象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集中写“远有近无”为特点的春草;
《钱塘湖春行》是对钱塘湖春色全景式描绘。 名句显魅力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主题透视 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和对早春景色的赞美。 智慧抒写苑 同学们,你发现我们身边的春的独特之处了吗?请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活中春的常见却易被忽略之处。(二至四句即可) 谢 谢 指 导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