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春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19:0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形式甄别、语言赏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上基础较好,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在爱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积极性较高,能够与教师密切配合完成教学内容。但个别后进生还需耐心辅导提高学习。
3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语
同学们,通过前几篇关于“春”的诗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美丽,春的喜悦。但如果把“春”放在黑暗的旧社会,白色恐怖的阴影下,我们又会感受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艾青的《春》来感受感受吧!
活动2【活动】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等。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等。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2.写作背景: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被敌人杀害现在上海龙华,艾青听到后,气愤异常,于是在1937年4月写了这首诗。艾青说:“这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胡风拿去发表在《生活与学习》上。”
3.掌握黑体字的字形和读音。
血斑()寡妇()咽泣()()舐吮()()
蓓蕾()()点缀()墓窟()
4.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
活动3【活动】课堂探究
1、诗人一开头就写到春天了,桃花开了,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写龙华的的桃花呢?
要点:龙华不但是欣赏桃花的胜地更重要的是烈士们牺牲的地方。
2、作者要把烈士的牺牲与春天桃花的盛开要结合起来。那么,龙华的桃花是在什么情景中绽开的?
要点:是在“血点斑斑夜间”,是在“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夜间。体现出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烈士的疯狂屠杀。
3、“年轻人”“人之子”该怎样理解?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地是母亲。可诗人为什么写她像饥渴的野兽吮吸他们的血液呢?
要点:是指革命烈士、爱国青年。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4、血是不能白流的,他们的“斑斑的血迹”最后化作了成了什么?有什么寓意?
要点:“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况。
5、“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三句,你读到了什么?
要点:革命道路漫长,取得胜利是艰巨的过程。
6、诗的最后一句“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要点: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
7、如何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要点: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同学们,我们在网上目睹过“恶搞”革命先烈的现象。请你们通过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春桃花

蓓蕾

墓窟(血液)
活动6【作业】作业
背诵并默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