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绝句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江南春绝句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19:1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杜牧《江南春绝句》、《泊秦淮》、《九日齐山登高》等如何体现俊健苍劲诗风? cy 时代背景
生平简介
风格描述
文学评价
后世影响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中晚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期。
贞元年间由于朝廷和藩镇力量保持相对平衡,两税法的施行,世俗地主取代 门阀地主日益占据主要地位,新的生产关系的扩展改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仍持续向前发展。
唐德宗方面以文治粉饰其苟安局面,中唐社会的上层风尚日趋浮华、安闲和享乐,浅斟低唱,车马宴游的生活日益取代了兵车弓刀的边塞战争生涯。
生平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州文集》。风格描述一、笔锋犀利,寓意深刻;
二、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理充分;
三、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议论中带有浓郁的抒彩;
四、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江南春光的明媚,而且还具体到描写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到处酒旗招展,具体到描写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读者从一个个具体的景点去体会江南风光细微之处的色彩多姿,妩媚动人。
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既有体现具体时代特征的景观,又有渗透着历史沧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时还以“千里”一词形象化地概括了整个江南,难怪诗人选择了《江南春绝句》这一命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开篇,诗人首先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令人迷恋,令人心驰神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是把诗作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更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抹扑朔迷离的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这一来无疑就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七绝·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杜牧诗对宋词的影响情致婉曲是杜牧诗的一大特点:一方面指情感类型幽微细腻,另一方面指抒情方式婉转曲折。
晚唐国势衰微、忧患深重的时代背景,造成了诗人苦闷绝望的感伤心理,他们的创作“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之中” 。杜牧诗被誉为“刻意伤春复伤别”,他着重抒写个人幽婉情思的特点与词近似。他表现于诗中的,不是壮怀激烈的悲慨,而是文人落魄的感伤,是剪不断无名愁绪,是数不清的伤春悲秋怅离感别。就情感抒写方式而言,杜牧也常常迂回曲折地抒述情感,委婉地刻划心绪。他将种种惆怅、哀婉的情绪融注在朦胧的诗境中。其诗常以迷离之境,唤起怅然若失的悲感。迷迷蒙蒙的烟雨,柔软纠结的柳絮,既像割不断的缠绵情思,又像摆脱不了,无处不在的愁绪。“若夫词人,率皆灵心善感,酒边花下,一往情深,其感触于中者,往往凄迷怅惘,哀乐交融,于是借此要眇宜修之体,发其幽约难言之思。” 词也多借迷离之境写细腻幽渺之思。杜牧诗的情感类型、抒情方式可谓是导词之先路。
评价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健与思致的活泼。前两首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杜牧有抱负,有气节,正如全祖望说的那样:读到杜牧的文章诗词,“感时愤世,殆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鲒埼亭集外编》卷37)。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天才和深厚的修养,他能把他的内心世界用高度艺术形式的诗表现出来。
在这些作品中,不但证明了他在七绝艺术上的造诣,而且使我们看到了他对唐朝即将灭亡的趋势的感伤和嘲笑。当然,这种感伤和嘲笑受着他的阶级和社会地位所支配。他的绝句中有这样一个特色:最后一句尤其引人入胜,达到了高度升华,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