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学案】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尖子生学案】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08 21:13:38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尖子生学案》九年级化学上·新课标(人)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
(1)用“分子之间有间隔”观点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热胀冷缩”“体积变化”等.
(2)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观点解释物质“溶解”“扩散”现象等.
(3)用“分子是否可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用“分子种类是否单一”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与变化(规律方法)  2.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1)分子的体积虽然很小,但不随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的变化而改变.
(2)分子间的间隔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有关,同一种物质的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大,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小,另外也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解析〕 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造成的,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发生变化,B的对应关系不正确,其他各项的对应关系都是正确的. (2015·兰州中考)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特性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B 例11.(2015?毕节中考)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物质,用我们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结冰时,分子静止不动
C.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提示: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花的气味;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水结冰时,分子也在运动,只是运动速率慢;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经混合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分子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它们的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 1.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金属、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2)原子也可以保持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是限定条件,也就是说原子可以再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②原子的性质及与分子的关系(易错点) 2.分子与原子的相互关系
(1)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但两者是不同的微粒,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但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再构成新物质,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015·潍坊中考)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解析〕 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A 例2 2.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提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C说法不正确.C (1)该反应涉及的分子有  种,反应前的组成属于   (填物质分类).
(2)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例1[创新情景题]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然后原子重新组合形成生成物的分子三混合物化合〔解析〕 本题通过微观示意图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确定物质的种类和反应类型.(1)由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前的物质有两种,生成物有一种,三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由于反应前的物质有两种,故为混合物.(2)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3)由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解题归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运动速率或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宏观表现是形状和状态的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2)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通电分解,水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其宏观表现是原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 [实验探究题]课堂上老师按图Ⅰ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1)图Ⅰ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例2图Ⅰ甲中溶液变红 (2)同学们按图Ⅱ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回答问题:①实验中,E所起的作用是    ;图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除了证明分子运动,由此实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图Ⅱ【步骤1】 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2】 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作对比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同时可以证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解析〕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遇到酚酞溶液,能使溶液变红,故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2)①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作对照或者对比.②从图Ⅱ实验可以看出C中酚酞溶液比B中先变红,因为D放在热水中,氨分子运动加快.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差异.课件18张PPT。《尖子生学案》九年级化学上·新课标(人)课题2 原子的结构 1.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无关).
(2)质量关系: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都比电子质量大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体积关系:原子核仅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①对原子构成的正确理解 2.常见误区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2)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3)在原子中,虽然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解析〕 原子中含有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A不正确;质子、中子在原子核内,电子在原子核外,B不正确;质子的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C不正确;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正确.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核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例1D1.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I和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都是碘原子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提示:根据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确定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   A ②原子形成离子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数减少,电子层数少了一层,由不带电变为带正电,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核外电子数增加,由不带电变为带负电,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层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变  (2015·荆州中考)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其中n≠0),请回答下列问题.
(1)n的最大值为    .?
(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对应的化学符号为   ;由+6价的该元素形成的常见酸的化学式为     (此问不作要求).?
(3)若m-n=10,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元素有     .(写元素符号)?〔解析〕 (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多是8个,故n的最大值是8;(2)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是得2个电子形成的,故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16,表示的是硫离子;(3)若m-n=10,则表示的是原子,常见的金属元素有Na、Mg、Al.例2S2-8Na、Mg、Al H2SO4 2.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
D.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提示: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同,钠原子的性质活泼,易失电子,钠离子的性质稳定.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质量基本相等.D③构成物质的粒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2.构成物质粒子的判断
(1)原子构成:稀有气体(如氦气)、所有金属(如铁)和某些固态非金属(如碳).
(2)分子构成:由同种非金属原子构成的多原子分子(如O2)和由不同种非金属原子构成的多原子分子(如H2O).
(3)离子构成: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反应生成的物质(如NaCl). (2015·扬州中考)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NaCl B.H2O
C.CO2 D.Fe〔解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例3D3.(2015?苏州中考)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铜    B.二氧化碳
C.金刚石 D.氯化钠提示:铜和金刚石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D [实际应用题](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 kg,另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n kg,且其中有a个质子,则A原子中的中子数是    .?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5.4m kg,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n/3,则一个R原子的质量是     .?
(3)现以一种氧原子质量的1/16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 kg,则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例1 -a  56 9n/60 kg(2)设R原子的质量为x,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得,=( 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氧原子质量的1/16为=1.66×10-27 kg,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解题归纳】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通过碳12原子质量的l/12联系起来,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能反映原子实际质量的大小,即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就越大.等质量的不同物质中,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越少. [创新情景题]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例2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阴离子 原子离子10〔解析〕 (1)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Na+和Cl-构成的.(2)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a=2+8=10;当a=8时,质子数比电子数少2个,该粒子带负电,属于阴离子. [实验探究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1911年,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原因是 ;?
②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因是
     ;?
③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原因是
     .?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的粒子,该粒子所占体积很小错误 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内部存在着体积小但质量大的粒子(原子核) 例3〔解析〕 原子是由原子中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原子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所占的体积很小,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说明原子内部有着较大的空间,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由于碰到了体积小但质量大的原子核,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是由于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斥力,并且原子核所占的体积很小.课件17张PPT。《尖子生学案》九年级化学上·新课标(人)课题3 元 素(1)元素和原子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以包含几种原子. ①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2)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解析〕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015?湘西中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B.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C.水是由氢气、氧气两种分子组成的
D.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例1D1.(2015?荆州中考)下面所列各项中,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的核电荷数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提示: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而分子、原子均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之分又有数量之别.元素是从宏观上对物质组成的描述,而分子、原子是从微观上对物质构成的描述.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类别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应是“元素与组成”匹配,而“分子或原子与构成”匹配.②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描述(易错点)   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汞是由汞分子构成的
C.稀盐酸中只含有氢元素和氯元素
D.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解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A说法错误;汞属于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B说法错误;稀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溶质氯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溶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稀盐酸中含有氢、氯、氧三种元素,故选项C说法错误;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D说法正确..例2D2.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新型净水剂,下列关于二氧化氯(Cl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氯由1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氯由氯原子和氧分子组成
C.二氧化氯由1个氯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
D.二氧化氯由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提示:二氧化氯是由二氧化氯分子构成的,每个二氧化氯分子由1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氯是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其中没有氧分子;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从宏观角度讲,二氧化氯是由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③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拓展点)  1.元素的排布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依次增加.
(2)同一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2.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单元格都包括了有关元素的四点基本信息,即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和相对原子质量.
(2)单元格的其他应用
①可判断元素的类别,依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确定该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
②判断元素是否有放射,看元素符号是否为红色,红色的为放射性元素.
③判断元素是人造元素还是自然界存在的,看元素名称后面是否带有“*”,带“*”的为人造元素. (2015·昆明中考)铂用于制造首饰、特种容器和标准量具衡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提供的铂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解析〕 由信息可知,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8;铂的元素名称的汉字偏旁为“钅”,则属于金属元素;铂元素的元素符号为Pt;元素符号下方的数字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5.1.例3A.原子序数是78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元素符号是Pt
D.相对原子质量是195.1B3.(2015·泉州中考)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4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提示: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信息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镍元素的符号为Ni;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各元素名称都带“钅”字旁,都属于金属元素. A.镍元素的符号为Ni
B.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 g
C.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D.各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B [综合应用题](2015·朝阳中考)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例1 (1)图1中12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    .?
(2)图2是铟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铟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五 失去Mg 2+49〔解析〕 (1)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表中12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为12,其元素的名称为镁;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解析〕 (1)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表中12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为12,其元素的名称为镁;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原子,由铟(I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知,x=2+8+18+18+3=49.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相同,铟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 [实验探究题]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
【提出问题】 蔗糖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种食品,你是否想过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猜想】 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见蔗糖在锅中加热时间过长,会变成褐色.因此,你猜想蔗糖中含碳元素,或许还有其他元素.
【收集资料】 (1)蔗糖属于有机化合物(一般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蔗糖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容易分解,这都属于有机化合物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填“变多”“不变”或“变少”).?例2纯净物化学原子不变【设计实验】 (1)将蔗糖在氧气中点燃,分别用干、冷的玻璃片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置于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①上述实验能证明蔗糖中含有什么元素,如何证明?
②利用燃烧实验能不能证明蔗糖中含有氧元素,为什么?
(2)蔗糖隔绝空气加热时发生了分解,得到了黑色的炭,同时容器壁上有小水珠.此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蔗糖中含有氧元素.?
【实验结论】 蔗糖是由    、    、    三种元素组成的(填元素符号).?氢元素和碳元素;干、冷的玻璃片上有水滴生成,说明含有氢元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碳元素.不能,因为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能CHO〔解析〕 蔗糖属于有机化合物,是纯净物.有机物的可燃性以及受热易分解的性质是通过有机物的燃烧以及受热分解两种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故属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原子只是发生了重新组合,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核内质子数也不会发生改变,所属元素也不发生变化.实验(1)是利用蔗糖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通过检验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来推断蔗糖的组成元素,由蔗糖+氧气 水+二氧化碳可知,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那么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由于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因此不能确定蔗糖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由实验(2)蔗糖 碳+水可知,生成物水和碳中的元素与反应物蔗糖中的元素相同,由此可证明蔗糖中含有氧元素.  (百色田林县初中化学竞赛)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核辐射泄漏,核辐射物之一碘131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请问碘131的中子数为 (  )A.78 B.79
C.80 D.74〔解析〕 由碘131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质子数为5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碘131的中子数为131-53=78.A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