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最后一课—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茨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茨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哈墨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茨和哈墨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哈墨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明确学习目标
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4、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5、介绍时代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6、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哈墨尔先生和小弗朗茨。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茨。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首先,小弗郎茨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茨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茨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茨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依据参考书)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茨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哈墨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第二学时
活动1【活动】分析形象
(一)品读小弗郎茨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茨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茨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哈墨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茨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二)品味哈墨尔先生的形象
1、哈墨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哈墨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哈墨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哈墨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哈墨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茨,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茨,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哈墨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活动2【活动】品味描写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哈墨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活动3【活动】品味语句
(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茨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小弗郎茨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二)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明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哈墨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哈墨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活动4【练习】拓展写作
(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茨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哈墨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课件23张PPT。 语言教学是一门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情感丰富的、有血有肉的“文本”教学,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最后一课都德 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默读课文,请从下列图中选择出与你感觉一样的表情,并说说你的依据。小说的知识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上学之前(1—6)上课之前(7—10)上课过程(11—23)宣布下课(23—29)情节整理:找不同,评人物:
1、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
2、小弗郎茨在上最后一课前后的不同;
3、哈墨尔先生与平时的不同;
4、镇上的人们与平时的不同。
人物形象总结---小弗郎茨 不爱学习,天真贪玩。有较强的自制力。对敌人痛恨。有强烈的爱国心。心理描写
变化原因分析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尽管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2、有一个好老师,哈墨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教育作用。3、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的震憾。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茨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人物形象总结---哈墨尔先生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热爱法语、热爱母语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热爱法兰西的爱国志士 外貌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等交待背景。
反映小弗郎茨的幼稚、纯真。
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 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本文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但是全文没有写到“爱国”二字,你能从字缝里读出来吗? 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记住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住血的教训!让我们记住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牺牲的人们!不要让这样的历史再重演!!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将会被人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民族意识。 中文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它是崇尚“美感第一,逻辑第二”的,中文的诗歌,用最少的词表达最多的内容,这是英文的十四行诗所望尘莫及的。我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大量的外文,都源于我对中文赤诚的热爱。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人物说呢?
请你用属于你的语言来各述心声吧。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最后一课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后一课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玫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发些镇上的人。最后一课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