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最后一课—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2、 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对于普法战争历史了解较少。
3重点难点 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社会现象导入 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14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活动2【讲授】新授 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教室气氛一阵喧闹,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不平常的严肃悲伤听课的人只有贪玩的小学生还有专心的老头,前镇长,邮递员韩麦尔先生衣着随便,紧敲戒尺穿上礼服,十分温和
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2)补充资料: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B、古老的以色列两五百年前被罗马帝国灭国,两千五百年后的1945年以色列重新建国,马上组织专家研究并大力复兴失传上千年的本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如今希伯来语重新成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5、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吗?
活动3【活动】学生讨论
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1、经过这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小弗朗士是否也变得不同了呢?对法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听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德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2、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两人谁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发挥的作用)2、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中心。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活,决定了整篇小说是否成功。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反映出小说创作哪些要点、规律?阅读书本第六页知识卡片《小说的细节》作简要回答。3、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细节表现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5、自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划出文中对教授进行的细节描写,并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1.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中心。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活,决定了整篇小说是否成功。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反映出小说创作哪些要点、规律?阅读书本第六页知识卡片《小说的细节》作简要回答。2、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细节表现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3、自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划出文中对教授进行的细节描写,并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活动5【测试】随堂测试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2.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3.根据拼音写汉字xié________持 hǎo________叟 chà________异qí________祷 gěng________咽 ào________悔4.解释加粗的字①喧闹________ ②诧异________③思量________ ④宛转__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6.分析句意填空“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热爱。
活动6【作业】课外作业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文中画线处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2)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3)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4)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5)“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课件36张PPT。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祖国有一个祖国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你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就只能用某种外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最后一课(法)都德 1870-1871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故事背景初读课文 ,思考: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2.据此,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心理活动。最后一课文章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一层:上学之前(1—6)第二层:上课之前(7—10)第三层:上课经过(11—23)第四层:宣布下课(24—29)小说以小弗郎士 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气氛、学生、老师)默读·讨论·理解气氛学生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还有镇上的人。老师平时今天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谈一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孩子。小弗郎士形象——概括心理描写3.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幼稚2.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孩子。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贪玩 幼稚 怕老师感到诧异(爱国情感萌发)
理解学习的重要 懂得怎样爱国(爱国情感升华)
理解老师、敬爱老师最后一课问题探讨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原因: 1.我这些课本,法语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小弗郎士形象——心理活动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3.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4.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是一个热爱法语、热爱学生、热爱法兰西的爱国志士。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的深情热爱。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内心悲痛,脸色惨白。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对丧失国土的深切的哀痛之情。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悲痛至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更是一名爱国志士。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最后一课问题探讨 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一个“又”字,写出了当时社会战乱频繁,坏事迭起,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为下文埋下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烘托了教室里浓厚的爱国气氛,说明阿尔萨斯是法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定能回到祖国怀抱。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a.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爱国,首先学好母语。努力学习,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