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邓稼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科学家的事迹很感兴趣。
3重点难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活动2【讲授】字词累积和运用
奠基[diàn] 开拓[tuò] 宰割 [zǎi]元勋 [xūn] 彷徨[páng,huáng]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仰慕:敬仰,思慕。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
活动3【活动】思考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由几部分组成,思考并讲述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4【讲授】课文分析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1.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写起?
2.第一部分:列举了欧洲列强“租借”我国领土的事实,这几段文字使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3. 第一部分:“租借”一词使用了双引号,此处双引号的用法是什么?
第二部分:结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作用是什么?
活动5【讲授】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活动6【活动】讨论
课文由六部分组成,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全文
课件15张PPT。邓稼先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目标作者简介杨振宁——
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
(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字词积累和运用奠基[diàn] 开拓[tuò] 宰割 [zǎi]
元勋 [xūn] 彷徨[páng,huáng]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仰慕:敬仰,思慕。 辞令:交际场合应对得宜得话语。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一点也不感到惭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已:停止。锋芒毕露: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毕:全。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字词积累和运用请你尝试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由几部分组成,思考并讲述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一部分:列举了欧洲列强“租借”我国领土的事实,这几段文字使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3. 第一部分:“租借”一词使用了双引号,此处双引号的用法是什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1.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写起?课文分析两弹元勋 第二部分:结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作用是什么?答案: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语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成语准确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课文分析2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课文分析31.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2.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两人的共同处和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第三部分:“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4.第三部分“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5.第三部分:“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这种看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课文分析4民族感情?友情? 第四部分:结尾处作者说“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作者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他真的想不清楚吗?这是真情的流露还是一种表达技巧?答案:⑴.不是想不清楚。⑵.作者既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又为好朋友邓稼先做出的巨大贡献而骄傲。⑶.这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是作者当时情感实状的再现。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技巧,越是难以言说,表明当时的情感状态越为强烈。课文分析5“我不能走”1.第五部分:使用“我不能走”作标题,有什么作用?2.第五部分: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的作用是什么?3.第五部分: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的作用是什么?1..第六部分:引用了电信中的几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第六部分:“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课文分析6永恒的骄傲答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 答案: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合作讨论课文由六部分组成,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第六部分,总结全文。一、历史背景(引子)二、生平经历和贡献三、人物对比(补充扩展)四、巨大贡献五、沙漠创业六、热情赞颂(总结)(具体化)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