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20: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2重点难点
1.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3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毛主席有一首词叫《沁园春雪》(课前板书课题),意境开阔,大气磅礴,蒋介石看到以后非常生气,在国民党内外征集诗词,并要求他的御用文人们日夜埋头写作,要写出一首词在气势和意境上超过毛泽东,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如愿。那么,《沁园春雪》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二、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走近作者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四、了解背景
1、出示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学生读背景介绍
五、介绍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学生读学习目标
六、诵读诗词
1、出示诵读方法指导:1)正确处理重音;2)合理安排停顿;3)注意语速适宜;4)恰当运用语调;5)读出对诗歌独特的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2、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3分钟
3、小组同学展示朗读
4、其他小组同学点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点评)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2)语速把握怎样?语气、语调呢?3)是否读出了词中蕴含的情感
5、点评后小组同学再展示朗读
6、老师点拨指导:
上阕的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朗读时要使自己仿佛置身北国大地,将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尽收眼底,当缓缓读出,语势渐强,字字着力,音节也当稍稍拉长,读出气派来。同时要读出节奏美,四字可分成两个节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二层7句,既是具体描写又能大处着眼,读时节奏要比前面来的明快些,将景色的壮美和诗人的赞美热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八个字,要把每个字的音节拉长,产生隽永的意味。第三层是作者想象美好的祖国未来要读得舒展、热情。
下阙的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字要停顿,重读“无数”和“竞”字,由此引出词的主旨。第二层7句,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了评价,语气中有肯定的意味,也要带有批判嘲讽的意味。最后是三句是全词的高潮。“俱往矣”三字是由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到对今人的赞美的转折点,要用深沉、感慨的语气读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诗人感情的高潮,语调一定要高昂,还看今朝要慢慢读出,感情充沛,表达出作者对当今无数英雄的热烈颂扬。
7、每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再来展示朗读
8、师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来感受后再读。
七、诗歌赏析
1、出示赏析指导1)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2)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3)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4)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友情提示: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写作特点、描写角度等等)
2、小组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赏析诗文
3、带着自己整理的答案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尽量把答案说具体
4、小组同学展示后点评小组同学点评
5、师点拨指导
A、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B、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C、“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D、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D、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八、课堂小结
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流。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同样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君不见,
奥运国旗赛场飘,神七飞天尽逍遥;
世博在即世瞩目,花开万朵显妖娆。
在缅怀伟人的同时,让我们齐诵主席的诗句,唱响时代的最强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九、小组质疑
1、学生说出自己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金问题”
(学生可能有的疑问)
A、如此壮阔的雪景怎样表现出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是历史的巨子,为什么还用一个“惜”字。
C、“还看今朝”有什么含义。
2、其他小组同学帮忙解决
十、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十一、课堂测试(屏幕投出)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颂:人民大众(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