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讲述青蛙和羚羊的故事。
2、作者简介。
思考:两则故事的共性。
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思考,意在启发学生调动、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聆听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
2、字词正音。
1、聆听课文。
2、自读课文。
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借助注释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教师对重点和疑难词句进行点拨、小结。
2、提问:
1)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结合讲解训练题二。
2)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结合讲解训练题三。
3)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1、个别读、齐读。
2、借助注释翻译。
3、研读讨论后明确:
1)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2)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4)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基本的轮廓的认识,为随后的“知”作较为充分的准备。
结合训练题的讲解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拓展迁移
讨论: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畅所欲言
如: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