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20: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亡、且、焉、诸、以。
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还需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才能成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2、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歌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尽千百年,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三、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分组讨论,自主翻译,质疑问难。
2、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2)多义词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呢。且焉置土石:语气代词:哪里。
【以】以残年馀力:介词: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3)古今异义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4)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甚矣”前置,表示强调。
且焉置土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5)被动句
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6)省略句
杂然相许。省略主语“室人”。
帝感其诚。省略介词“于”。
四、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在第3段。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第4段写“移山”的结果。
五、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是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六、比较人物性格
1、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智叟
“献疑”“笑而止”
关切嘲笑
忧虑讥讽
2、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
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
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故事背景----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有两座大山。
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开端
移山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发
移山艰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展
愚公智叟针锋相对高潮
移山结果——冀南汉阳,无陇断焉结局
八.教学反思
叶澜提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的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可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本节研讨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对比上,上学生体会到这篇寓言最打动人的地方,即愚公的精神。希望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把对这种愚公精神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师生双边活动不够丰富,今后应在“让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