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泰山日出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泰山日出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21:08:55

文档简介

2. 泰山日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2学情分析
日出是学生常见的景观之一,学生因为熟悉而容易理解感受,也会因熟悉而缺乏兴趣,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对日出的精彩描绘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日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日出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但飞机上日出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刘白羽先生以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奇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 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 互动学习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板书: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文中共描绘了几幅日出图?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
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5.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海涅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 平视 冬季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旧课。
1、听写生字词。
2、复述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三、研讨新课
  1、作者为什么渴望看日出,钟情于日出景象?写这种渴望有什么用意。
  小结:落日虽有妙处,但不免有萧瑟之感。(对比议论,反衬对日出的渴望);
  日出景象中蕴含着一种意义,一种发人深思的哲理。(为后文叙写飞机上所见辉煌的日出景象作铺垫);
  渴望看日出的愿望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满足。(引出下文海涅、屠格涅夫笔下所描绘的日出景象)
  2、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景象的描绘的作用?
  小结:(1)承接上文。作者看日出的渴望没能得到满足,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去欣赏。
   (2)开启下文。这两幅图给人广阔宏大、清新明丽的美感,对日出的描绘极富有魅力,但毕竟不是自己亲自观赏到的,更激起作者对观赏日出的渴望。从而引出到印度科摩林海角、黄山观日出。
  3、为什么要写未看到日出的遗憾?
小结:
结构上: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谋篇布局上:为下文起蓄势作用。(渴望之情达到极点)
  阅读心理上: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并产生急于读下去的热情。
  理解阅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2、: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五、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六、总结全文。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七、课外延伸。
  描绘一幅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日 出
刘白羽
思想感情脉络:渴望看日出,钟情于日出景象
愿望得以满足,整个身心与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融合
意境分析:
境--日出(雄伟壮丽)
意--看日出后产生的"高兴、喜悦"之意,象征着对祖国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赞美祝愿之情。
教学反思:
教学中抓住了散文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别人的经验理解课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文章语言精炼、准确、严密,对文章深刻的含义把握不够深刻,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课件17张PPT。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岳: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泰山日出 徐志摩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志摩朗读欣赏写作原由《小说月报》约稿;游泰山归来;作为泰戈尔即将来华的颂词。泰戈尔??? ??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 、《飞鸟集》等 “我们当前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他的伟大、和谐、美的人格里,得到古印度与今印度文化的灵感……”    ———徐志摩《小说月报·泰戈尔专号》日出中国文化日出前:黑暗死气、看不到光明日出中:瑰丽、光明美好前景日出后:讴歌、赞美异彩纷呈象征阅读探究 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的奇异。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 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
有什么好处?? 3.?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日出时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 学了本篇文章你最欣赏的是哪方面、哪一点?从想象丰富、描写细致、修辞生动等角度分析。拓展延伸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