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云海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21:11:13

文档简介

云海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形象而细致地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2)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了解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训练,语文素养比较好
3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用人物的感受来描写云海的方法。
2.品析文章语言,学习文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了解其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海是自然界的奇观。在刚刚学习的《泰山日出》一文中,我们领略了徐志摩为我们描绘的泰山极顶的云海景象,徐志摩是一个内心洋溢着热情的诗人,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像和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壮观、瑰丽、奇幻的云海景象,那么,一个内心充满温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的女作家笔下的云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作家唐敏的《云海》。
二、文题诠释
“云海”,即由许多云组成的像海一样的景象。要观察此种奇观,其立足点应于“云海”之上。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见到的这种奇观。以此为标题,生动而又醒目。
三、作者介绍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四、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
怄气(òu) 婆娑(pósuō) 懊悔(ào) 汩汩(gǔgǔ) 霓裳(nícháng)纤纤(xiānxiān)憧憬(chōngjǐng) 粗犷(guǎng)
2、词语
变幻莫定:不规则的变化,让人无法预料。
纤纤:形容细长。
粗犷:粗野,粗鲁。
独处自省:独自一人,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憧憬:向往。
五、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写“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9):具体描写云海之美。
第一层(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三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六、研习课文
1.作者开头就说:“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是在宁静中度过的。说是宁静,在当时被认作‘寂寞’”。这里的宁静和寂寞有什么区别?
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是“宁静”与“寂寞”之别。就作者而言,由于她有一颗平静的心,因而也就易与自然交融在一起,从自然景物中获得快乐,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也就不会有“寂寞”之感了,这种“寂寞”的经历,也就成为作者最珍贵的记忆。
2.在“宁静”中,在“每日所见的山头依然是千百年来的模样”中,与作者朝夕相伴的,“每天舞蹈般婆娑变化”就是云了。通读课文,找出重点描写云的语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
描写云的语段:(第3段、第5段)。
第3段作者对云的描写,扣紧了景物的特征,重点抓住景物在变化形态上的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绘。如把云比作“天空的吉普赛人”,吉普赛人是流浪的民族,这里作者用民族的特点,来说明云的任意飘荡,没有固定的位置;再如用“走错路”来形容云突然改变方向,用“慌慌张张”来形容变化之快;描写出了云变化多端的特点。
第5段作者把云海的特殊形状称为“漏斗海”,说“有漏斗的云海最有情致”“流云的弧线是最柔软稠密悄然的”。作者描写“漏斗海”的形状和动感,写出了云海的独特趣味。
3.作者描写云,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把云比喻成“天空的吉普赛人”,用吉普赛人流浪的特点来说明云自由飘浮,没有固定位置的特点,非常奇特,富有想象力;把云说成是“胖乎乎的”,会“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作者把云写成是笨拙的,没头没脑的,不走运的倒霉蛋,既是在表现云的变化,也是在表现人的心理特点,使云带有了人的情感和特征,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有一种谐趣和独特的幽默感。
4.第⑷自然段有何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承上启下,由前文所描写“有趣的云”引出“茫茫云海”,但云海却不是“常见到的”,甚至说“有云海的日子便成为节日”,从而引出了对“云海”的观赏,下文第5段就是对“云海”的详细描述了。
5.朗读6—8段,思考这些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它与写云海有什么关系?
作者把下放在山区的知青,想象成在云海里游泳、划水、潜水、洗手洗脚,还假装溺水,呼喊“救命”,把自己想象成“霓裳羽衣的纤纤美女”,女孩子们的遐想和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充满了一种美好的感情。这是作者从侧面展现云海,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衬托出作者对云海的喜爱,突出云海给人们带来的情趣。
6.作者当年的下乡生活是贫困、艰苦而寂寞的,但作者写来却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应如何解作者对过去艰苦、贫穷生活的诗化和美化?思考讨论。
作者对于云海的描写,其实是对山区的自然风光的美化和诗化,这种美化和诗化来自于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感情,也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之所以成为诗意,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物质生活的贫困,所以作者才把当年寂寞、艰苦、贫穷的生活描述得如此美好。另外,作者也认识到,当年的贫困、寂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是“人生难得的宁静状态”,而这种感情的经历,已经成为作者珍贵的记忆,是属于作者心灵的,永远值得珍藏在记忆深处的。
7.第⑼⑽两段议论与抒情应如何理解?
第⑼段是在上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阐发了当时的感受,特别强调了“超然感”和“孤独感”,强调了云海隔开人们和山下社会的联系,才造成了作者无限畅通的开阔的心情。
第⑽段是谈后来岁月中对云海的感受,以及过去的经历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特别强调了当年在山中度过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得到了与自然相亲如手足的爱护,是自己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表达对自己有此经历的庆幸和怀恋。
8.文章最后说“后来的岁月中”,“云很难那么潜心入腑地感动我”。为什么年少时的我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份感动,那种激情?
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风霜雨露的变化,关心大自然的纯洁和美好,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艰苦的生活过去了,寂寞的日子过去了,精神上也不再孤独,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那种纯洁的宝贵的心情却没有了,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喜欢云的激情了。
9.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交代往事,回忆过去的时光,使用了记叙;对于云和云海的景象,作者运用了描写手法;文章的结尾,作者在叙事和描写的基础上,又展开了议论,总结自己的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对过去的生活的怀念。
10.对比徐志摩笔下的云海和唐敏笔下的云海有什么不同?讨论探究。
两位作家在描写云海时,都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而且都把自己融入了云海之中。不同的是,徐志摩描写云海,侧重于色彩的丰富变化,语言激情澎湃,充满了力量和热情,给人以壮美的感觉,而在唐敏笔下,则着力于表现云海形态的变化,语言谐趣而有情致,具有清新纯净、细腻温情的女性风格。
11.课后总结
(一)谋篇立意
文章开篇即回顾了青年时的一段经历,自然引出对山中云的描述,接下来重点描述了“云海”这一奇观,突出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之美。从文末来看,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的主题是在赞美自然景象、表现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的同时,突出了作者对所经历的这段时光的怀恋。
(二)写景散文中的意境美
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得以寄托。这可寄托的景就是“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本文所描述的“有趣的云”“云海”等就做到这一点。有了这样的基础,读者内心的共鸣就会被唤起,读之便会有美的享受。
课件14张PPT。云海唐敏题目解说
《云海》表现了女性博大宽容的情深似海的另一面,直接与自然之心相逢的便是童心与女人心,作者很善于在这样的心境之下,率真而不乏幽默地描绘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点点滴滴,显露出与自然生灵相知相通的灵性。
背景资料
唐敏,15岁就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回城后又再次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了农村 ,还在深山公路测量队里干过活,这样的经历使她获得了常年与自然打交道的机会,从而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达观通脱的性情和与外界容通的心态。作者简介
唐敏,女,1954年生,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荣誉会员。以自由作家身份从事创作,写出了充满真情趣和真实感的作品,有优美的散文,也有力透红背、揭露黑暗的小说。自1979年初次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多次获得国内文学奖和国际文学奖。作品有长篇小说《诚》《男女关系》,散文集《女孩子的花》《纯净的落叶》等。默读课文注意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全神贯(ɡuàn)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变幻(huàn)莫测:不规则的改变,让人无法预料。
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懊(ào)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旋涡(xuàn wō):流体旋转时开成的螺旋形,比喻牵累人的事情。
汩(ɡǔ)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虚幻(huàn):主观幻想的;不真实的(形象)。
粗犷(ɡuǎnɡ):a.粗野;粗鲁。b.粗豪;豪放。
憧憬(chōnɡ jǐnɡ):向往。
俭(jiǎn)朴:俭省朴素。
嬉戏:游戏,玩耍。
情致:情趣。
隔(ɡé)世:隔了一世。
怄(òu)气:闹别扭,生闷气。
寂寞(jì mò):孤单冷清。
晕头晕脑:迷迷糊糊不知方向。
慌慌张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
纤(xiān)纤:形容细长。
自省(xǐnɡ):自我反思、反省。景:美;情:喜欢;借情抒情情由景生欣赏:(1)看云
(2)看“漏斗海”
(3)云海洗澡
写景——形象而细致。分析课文作者所处在怎样的环境,这一环境使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明确:作者处环境的宁静和孤寂。由于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孤寂,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的变化上。
简单的怄气说明了生活的什么?
明确:单调。
每日所见云的变化,再次表现出人的什么?
明确:孤独感,引起下文。分析课文如何理解“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
来去匆匆,写出云的(特征)
我对云海有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喜悦
作者描述“漏斗海”的形状和动感。可以看出作者什么?
明确:作者对“漏斗海”非常的熟悉并十分喜欢。
作者在描述人们在云海中欢闹的场景。你有可感受?
衬出了作者对云海的喜爱及云海给人们带来的情趣。分析课文
写“云海”给你的感觉什么?
明确:孤独、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后来作者对云海的怀念,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希望
回归自然。难点探究(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我”的青春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的交往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无味的生活使“我”爱上了云,把整个身心融入了云海之中。而若干年后的“我”饱经沧桑,已融入了世俗,难得心静,自然就没有了那种赏云、嬉云的激情。
难点探究(2)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工作的地方在为烟不见的山上,整天不与世俗之人打交道,不了解社会世俗,仿佛一个置身世外的仙人,即使读到报纸又能怎样?还不是不能与社会人流融为一体?此句点明了作者的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却很宁静。难点探究(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胶乎乎的云变化成晕头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
用带有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4)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作者把自己所工作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之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作者的期盼,写出了作者渴望美好的生活的情感。中心思想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云海的怀念。记忆中的云海既真实又虚幻,既平静又丰盈,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作者写了赏云的情景及女孩子们在云中嬉戏的场景,流露出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以及自然与人相知相通的灵性。用对年少时生活的回想与向往来唤醒人们那些最生动、最原始的知觉、唤醒人们去重新发现自然、体会万物、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