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出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 日出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21: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4、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通过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大家看过日出吗?出示日出图片,无论是我们看到的图片也好,或者是在文学作品中读到的文章也好,或是我们自己看到的日出,大多都是在海边、山顶、平地等地方看到的吧!那你们一定没在天上看过日出吧!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刘白羽一起去看看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丽。
活动2【活动】预习反馈
1、作者介绍
刘白羽,当代著名作家,战士型散文家,代表作有《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第二个太阳》等。
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深刻的哲理性是他散文的特色。刘白羽散文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人称刘白羽的散文特点是“政论抒情体”。
2、字词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文中共写到了哪些日出的景象?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哪些日出景象。
文中写到的日出有:
海涅在布罗肯高峰看到的日出景象
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
“我”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景象
两次未看到日出的经历
:印度科摩林海角、黄山狮子林
主要描写的是“我”在飞机上安到的日出景象
能够找出几幅日出图中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并试着讲解这些色彩运用的好处。
第二学时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1、“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2、作者读到了哪两处日出 各是怎样描写的
A、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B、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是写日出,为什么在第二段要加入有关落日的议论?
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强调和反衬作者渴望看日出,钟情于日出景象的缘由。作者渴望看到日出景象不仅因为景色美好,而且因为它蕴涵着一种意义,一种发人深思的哲理。
2.海涅和屠格涅夫对日出景象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前者在高峰上看日出,侧重于静态性描写;
后者在平原上看日出,比较突出对太阳升起过程及周围云彩的变化进行描述。
烘托铺垫
3.作者有两次绝好的看日出的机会,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都先说明那里是看日出的胜地,然后写未看到日出的遗憾。
在印度看日出,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未看到时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黄山时,通过引用徐霞客《游黄山记》的语句来表达惋惜之情。
4.为什么要写未看到日出的遗憾?
结构上:
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阅读心理上: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并产生急于读下去的热情。
谋篇布局上:为下文起蓄势作用。
(渴望之情达到极点)
5.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划出体现色彩、形态变化的词句。
作者对这次日出,用三个层次进行了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作者目睹旧中国的崩溃,新中国的诞生,这犹如从“黑暗”到“黎明”再到“日升”,虽是写自然现象,实质写社会进程。
“日出”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活动3【活动】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