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的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2学情分析
1、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字迹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需要教授的知识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较多。
2、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对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非常吃力,导致练习、考试时答题不完整,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
3、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落实,教会学生一些做题方法,但在审题方面,还须有意识的进行专项训练。由于学生人多,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不够,差生转化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2、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该详讲得详讲、该略讲就略讲,重点知识重点记。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
3、“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先从行为数学做起,再到怎样学习数学,后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开发性使用对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活动2【讲授】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
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万余人。
活动3【讲授】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 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àng)
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战云密布
魔剑高悬
活动4【活动】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
“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
“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唯一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活动5【作业】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