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绿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8 21:58:18

文档简介

绿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2重点难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1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如果我们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在这个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让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绿》,去感受梅雨潭那清新淡雅,生机勃勃的绿。
活动2【讲授】2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字词认读:
薄阴几绺挹掬
倏地皱缬尘滓棱角
什刹蕴蓄明眸善睐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也就是文章的文眼。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醉人、奇异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活动3【作业】3
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 法写一写春天中我们美丽的校园。
课件21张PPT。 绿 朱自清北师大版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bó liǔ yì jū 薄阴 几绺 挹 掬
xié zǐ léng 皱缬 尘滓 棱 角 shí chà yùn móu lài
什刹 蕴蓄 明眸善睐二、你会读吗?三、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也
就是文章的文眼。寒翠桥山中补山亭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四、合作探究: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听觉:花花花花的声音
视觉: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亭边 观察的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第三观察点:潭边观察到:梅雨潭的绿观察角度:俯视 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
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
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
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
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
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
山、云、岩、草、水花的美来衬托
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
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
惊诧 。 赏析品鉴: 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
词来概括。醉人、奇异 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
的绿展开描写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比喻(色彩、纯净)(形状 深度)(水波)静态(水波)动态(亮度、质地)对
比秦淮河的波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 梅雨潭的绿
【醉人、奇异】淡浓明暗联想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她必能明眸善睐了。人称代词的变化 将全文连起来看,找出景物的人称代词,揣摩其变化及作用。 课文的结尾和开头两段用了
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之处在
哪?有什么作用?五、主旨归纳: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六、小练笔: 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
法写一写春天中我们美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