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和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比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适时引导
3重点难点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和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高梁桥的照片)
?
同学们,这是何处?你知道吗?(不知道)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明代诗人朱茂瑞吟诵:“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然---正是这一景致在兄弟二人心中却呈现不同的观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板书:《游高梁桥记》)
活动2【活动】(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和“公安派”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有《珂雪斋集》。
2、文言词语:
鳞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几席(jī)
缙绅(jìn
shēn)趺坐(fū)
痴禅者(chán)
筵中人(yán)
烟霾(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òu)
了不相属(zhǔ)
岚(lán)
侑(yòu)茗(míng)
羸马(léi)
微泮(pàn)
飚风(biāo)
舛(chuǎn)
邸(dǐ)
砾砾(lìlì)
活动3【讲授】(三)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探讨文中所写景物,
(1)兄弟两人同在阳春三月描写高粱桥,又写了同样的景物那是什么呢?(水柳)
(2)然而两人所展现的一样吗。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袁宏道文?“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水是:?“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水与堤平”?柳是“柳梢新翠”“浪纹树影”。??袁中道文?“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水的特点从下句体会“时街民穿沟渠淤泥?委积道上”“冰微泮”?柳则是“杨柳尚未抽条”“冻枝落”。
还有哪些景物有不同?明确:袁宏道文?“精蓝棋置?丹数珠塔?窈窕绿树中”?“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也”。?袁中道文?“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寒气凛冽?口中含沙砾砾”。
活动4【活动】(四)、比较探究
1、探究“胜地”
与“恶境”(景色)
(1)景致是同一处
时间也一样
,两兄弟笔下的景物特点一样吗??
体会讨论明确:?袁宏道文
景物优美?春意盎然?充满自然之趣。
(板书
雅)
袁中道文
天冷风疾?沙尘蔽天?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一点诗意?反而令人不堪。
(板书
苦)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再次感受两文中的情感
小组讨论明确
:其“雅”表现在
:坐古根
茗为酒
浪纹树影以为侑
鱼鸟人物以为戏剧.
被作者看作是“京师之最胜地也”
其“苦”表现在
飚风北来
尘埃蔽天
中目塞口含
寒不能堪
却被作者看来是“京师之苦至此”
2、探究自然与名利
(心境)
为什么两人笔下的高粱桥会大相径庭??
点拨
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两人的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袁宏道醉心于自然?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将堤上游人、筵中人及眼中景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袁中道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
3、探究侧面与正面描写手法
(1)袁宏道文与《小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
思考讨论:
同是以鱼写水,写了水的清澈,袁宏道与柳宗元所写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二者都突出水的清澈。柳文以鱼、石、光、影作侧面衬托?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袁宏道则先写水?直接用“急”“清”两个形容词概括?再以水底之鱼鳞鬣可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见底。
(2)两篇游记在写景方面的技巧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即可?
活动5【活动】(五)、拓展思考
袁氏兄弟同是阳春三月游高粱桥,所写游记为什么取舍不一样,为官与游乐能否统一?学生答案不能求同?要求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6【作业】 (六)、布置作业
1.整理所学文言字词
2.运用本文的写法学习写作一篇游记
活动7【讲授】板书设计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袁中道
景
雅
苦
情
醉心自然
厌恶仕途
超脱物外
奔波之苦
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