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08:5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并识记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说出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3.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通过比较理解书面语言与口语的区别。
4.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修养。
2学情分析
本课文言味道较浓,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必须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课。
3重点难点
1.感受作者对书的浓厚感情,培养读书的兴趣。
2.文章中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同学们,你买了一本你非常喜欢的书,你想借给别人吗?你忍痛割爱借给了别人,而别人又很长时间不还你,甚至根本就不想还你,你会不会吗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柏杨的文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活动2【讲授】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柏杨(1920-2008),初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著名作家,人文大师,自称是“野生动物”,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代表作《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2、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一句诙谐的口语,作者以此为题,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对书籍的酷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借书不还者的憎恶。
3、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课件中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注音。
四溢
书橱
过瘾
迄今
诅咒
潸然泪下


干没

磕响头
烧冷灶
学生自己查工具书,举手注音,其他学生纠正,教师点拨。学生自读、齐读。
(2)、教师出示本课重点词语,让学生解释。
一笔勾销
石沉大海
忍无可忍
左道旁门
声泪俱下
丑态毕露
物极必反
(3)、通过班班通网络听课文朗读,学生正音。请学生注意教师朗读的语调变化,语音的轻重,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第一段:(1-4)揭示酒柜代替书柜的现象。
第二段:(5-6)揭示借书者令人痛心的表现。
第三段:(7-9)对付借书者的方法。
第三段:(10-12)对借书不还者的强烈愤慨。
二、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为何以“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为题目?
“借书不还”在有些人看来,不过是小事一桩,作者说“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第四自然段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试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重点论述了“借书不还”这一现象,而文章开篇却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书香”渐失的原因,有何用意?
如何理解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举手回答,教师明确。
三、总结主题
作者以幽默、夸张、率性的笔触批判了借书不还的恶习,表达了对受损者的同情。同时呼吁世界上的人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四、写作特点
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而笑的幽默。如第二段是虚拟,构成一种戏谑感。把“威士忌”、“白兰地”、“拿破仑”谐译成“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往粗俗去译,显然是对“没有一本书”的朋友的幽默。而交待自己去拜访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是借钱”,自然是一种自我调侃,目的是与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地位,显示其诙谐的趣味。“于是乎‘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一句,“于是乎”是文言文中表示下面是结论性的句子,语气庄重。但下文“酒香世家”套用“……世家”显得诙谐,一庄一谐,自有一种谐趣。
(4)第五段中,用“恶客”代借书人,用“暗起杀机”形容借书想法,即是夸张失实,作者的厌恶之情、褒贬之意见于纸上。“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一句,即夸张失实,又不合常理,但作者对于此类借书人行为的痛恨溢于言表。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近乎诅咒,但作者对借书人的无赖行为可见一斑。
活动3【练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课堂练习
1.抄写下面的词语。
酒香四溢
如醉如痴
崇洋
物极必反
左道旁门
绝本珍本
列强瓜分
痛彻心肺
潸然泪下
摇尾乞怜
泰山压顶
铁石心肠
2.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与括号里的词句,说说原句的表达效果。
(1)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了几本视同生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借走),实在痛彻心肺(痛心)。
(2)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赃俱获(发现了被借去的书),先把书夺回,宣称内急(说小便急了),而他家的厕所是在大门口的,于是我就驾风而逃(不告而别)。
活动4【作业】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布置作业
默写本课生字词
板书: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第一部分:揭示酒柜代替书柜的现象。
第二部分:揭示借书者令人痛心的表现。
第三部分:介绍对付借书者的方法。
第四部分:对借书不还者的强烈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