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黄生借书说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09: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生借书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2学情分析
“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3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2.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4教学过程
(
一)
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二
)
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
)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
)
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
3
.
运用对比手法。
(五
)
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
(
看来
)
,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句中“然则”便译作“
(
既然
)
这样……那么”。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
.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5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作用是什么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